乐姐六年级了,这几天班里在写同学录,厚厚一本册子,一点不嫌累的拎进拎出。昨天她收回十多张,一做完作业就兴奋地把同学留言一张张给我看,有几个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还有一个隔壁班的学霸是这么写的:我记得你的字写的很好,其他也不知道该写点啥,毕竟不是同一个班,好吧,我承认我写不下去了。这个直白了当的留言让我感觉颇为有趣,这到底只是孩子不用心想就做的真实的表露呢,还是我的孩子给人的感觉的确就仅止于此。
上月和多妹去昆明小住,从火车站到市区,走出地铁口正过斑马线那会儿,她说:“妈妈,是江寺公园。我回头只看到了一个写着“圣爱堂”的中医药馆。后来又在去动物园的路上,她又告诉我有江寺公园。上个周末,拖着两娃逛完美术馆,我们沿着西湖边走了一段。那天天气晴朗,我抱着娃,和姐姐一起在人群中见缝插针地走着,也顾不上周边的景致了。走着走着,多妹告诉我“妈妈,船上江寺公园”。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有一艘缓缓行进着的仿古游船。这时的我才真正明白她一直告诉我的,在昆明的江寺公园、西湖的江寺公园的,只是她找到了和江寺公园大门口一样,有着两边高高翘起的屋檐。
这高高翘起的屋檐是两岁孩子对江寺公园的记忆标签,那么我们人呢,是否需要一个属于自我的独特标签。像老妈我,能做点这个,能做点那个,但是似乎没有特别突出会做的,这是否是没有标签的三无产品呢?!我的孩子们呢,是否在屈服于考试压力的情况下,需要给她留一个空间,让她充实自我,丰富自己的属性呢。也许有一天路遇枯竭,能学会自我寻找,从冬天里寻觅春天。好在她们还有大把的时间描绘自我,立体自己的每一面。写着这些的时候,忽然想起几年前乐爸出差在外时给乐姐寄过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的一句话:愿你有个性而不是只有个性。
不过我猜想此刻的老爸已经忘了自己曾写过的这句话,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