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没有了外界的干扰,自然清醒。翻开了许多天前买的《百年孤独》。
坐在书桌前没有声响,安静的、连续的阅读了六个小时,中途没有做过其他事情,甚至忘记了吃中饭的时间。
只是没看几页就停下来,一字一句,在本子上写下了让我记忆深刻的句子。
那一瞬间突然懂得为什么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个纷扰的时代里,始终不停沉浮翻涌,却不被时间的快速流逝所埋没。里面一定有被这个世界所珍视的原因。
一开始我所理解的孤独,是关于一个人的感知。群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世界与自我,这些之间都存在着或深或浅的疏离感。人本身亦或是思想找不到归属,一旦飘离,就会感受到不被理解和懂得。
但孤独不是一件坏事情,它最能让人真切的看到自我,虽然看到自我会容易受伤,自己伤害到自己。
但《百年孤独》不是一开始我所谓的那些理解。在我阅读完后,我所看到的《百年孤独》是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也可以说是科学世界发生的碰撞,是人们信以为真的东西与一个时代不断进步接近完美的真理所摩擦相触。
相互不让步,步步紧逼,持续博弈的最后是有人丢弃了本该赖以生存真理,固步自封,唾骂周遭。有人放弃坚持,盲目相信,跟着多数服从少数的乌合之众思想走,丢失在思想的垃圾堆里。
文中的人物角色——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选择了去连接真理。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的世界连接起来。
面对神甫的洗脑,他不相信上帝,以理性主义者去撼动神甫的信仰。我想在这个时刻,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已经切身去实践科学,他在捍卫科学。
他有理性但他在面对里正这个他所认为的敌人时,他却可以为了敌人的妻子儿女而选择让步,这就是人性。
可最后他失败了。他的富有科学色彩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这是他的孤独,挣脱不了俗世枷锁的束缚,却渴望自由的精神世界。
在那时候的人们眼中,打破常规的举动是罪过,走出世俗的人是罪人。
孤独之中不能自拔,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这结局对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来说,是最痛苦的吧。
这是在《百年孤独》里,真真切切让我深刻的领悟。我不算是一个学者,无法真正懂得马尔克斯,也不想用语文阅读的方式去分析这本书。
我只是想自由的进去属于马尔克斯的思想国,与他共舞。在自己的思想里留下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最后吐槽一下,竟然也有两姐妹爱上一男子最后其中一个为了阻挠另一个结婚误害死了自己大嫂的戏码。我能说什么呢……???
另外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也有可爱的一面,面对自动钢琴弹奏出音乐,竟然想用照相机去拍摄到看不见的演奏者。难不成是鬼在弹钢琴……???
这算是马尔克斯的幽默吧,起码我看笑了很多处可爱的地方。
最后觉得后半程的《百年孤独》充满悲情,每一个人的痛苦只有接受了死亡才可以彻底结束。
可是一个人只想寻死,痛苦占据了全部,没有一丝幸福,旁人是否有资格劝说他留下。留下比起死亡意味着更加痛苦的活着。
爱的坚决活的坚决,而一切的一切会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这个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了。
也许就是解脱了吧,回忆可是一个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