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和我们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不是我们的祖先”;
“岛上的象是小矮象,我一手能推它一跟头”;
“我们智人疯起来连自己都打”
……
2017年3月,“一席”上主题为《进击的智人》的人类学演讲视频,因新颖有趣的讲解,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随同这段37分钟视频走红的还有一个叫河森堡的小伙子。
“网红讲解员”、“行走的百科全书”、“人肉背词机”,是网友给他添加的新标签。
蔡康永评价他:他一张嘴就能带你追溯上千上万年的历史。
“一年前,我不会想到生活能变成这个样子。”
对于这样的变化,河森堡如是说。
01
误打误撞,当上讲解员
出生于1988年的河森堡,本名袁硕,他的本职工作是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说起当上讲解员,完全是个意外。
高考时,因分数不够,河森堡由第一志愿戏剧影视文学,被调剂到并不喜欢的软件工程专业。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看到国家博物馆来首都师范大学招讲解员,这个听起来不错,特像王家卫电影里那角色,就去应聘了。”
虽然是理科生,但河森堡平时喜欢读书,对历史和人文知识非常感兴趣,“文笔一直也挺好”,所以,笔试、面试相当顺利。
2011年7月,河森堡正式成为一名国博讲解员。报到的这天,他领到一枚写着数字1997的方形徽章,这也意味着他是国博第1997号员工。
国博是普通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讲解员的主要工作是讲解展览,写讲解词,编辑专题课程。
其中,第一项基本功就是讲解复兴之路展览。
4万字讲解词,16开大小,5号字印刷,1厘米厚印本,每分钟200字语速,从头至尾念过,耗时3小时,河森堡用1个月时间背下来了。
接下来是讲解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览,8万字的讲解词,河森堡常带着讲词本到展厅里,边看文物边背。1.7万平方米的展馆面积、2500多件展品,“光是走一趟下来,就累得腰酸腿疼了。”
原本以为已经掌握了讲解的要领,然而,一个多月后的现场考核给了河森堡重重一击,靠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讲得磕磕绊绊,甚至还出现了尴尬的忘词现象。
这次“一塌糊涂”的表现,让河森堡意识到,讲解是一个入门容易精通难的工作。不是靠背词就能讲好的,需要掌握大量讲解词外的内容。
这就意味着要读更多的书,尤其是要阅读国际期刊、学术论文等十分晦涩难懂的内容。“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挑战。”
成功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下功夫,要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要不断的获取知识。”
此后,他“所有类型的书基本都看”,为了讲好一个科普知识,他查书籍、翻论文、看纪录片,去现场请教专家,在不断学习积累中,袁硕变成了“河森堡”。
“河森堡”是他向崇拜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致敬,“如果说海森堡的知识像是浩瀚的大海,那么我的知识只是一条涓涓小河,所以他是海森堡,我是河森堡。”
02
害怕平庸,渴望被关注
河森堡曾在知乎上说过,假如没有意志力,讲解员会很容易颓废。
日复一日讲一样的东西,对于河森堡来说实在太煎熬了。他天生就是一个不喜欢混日子的人,“我不希望给自己什么理由,我觉得进取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在他看来,优秀的博物馆讲解员,应该像19世纪欧洲的博物学家——他们对世界有深刻的认识,有丰厚的积淀,有独立的思考,然后将这些思考传递给公众。
“启迪他们,改造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让他们遇到荒谬的时候,有能力保护自己。”
因此,每一次讲解之前,河森堡都会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查阅大量资料和论文,梳理不同学术流派的观点,再将平实枯燥的论文语言,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词。
在一点点摸索中,河森堡逐渐磨练出了自己独特的讲解风格,但在人才济济的国博,河森堡的关注度并不高。
有一次因为见义勇为,受害人给袁硕写了表扬信还有锦旗,寄到馆长办公室。
袁硕去拿锦旗的时候,馆长表扬了他,但不知道他是谁,把他当成刚参加工作的新人,其实他已经入职5 年了。
这件事戳到了河森堡,拿着微薄工资,做一个国家博物馆内毫无存在感的讲解员,这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必须要做点什么,让人记住自己。
2016年,河森堡报名参加《一站到底》,想借这个机会出点名。
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几分张扬,舞台上,河森堡旁征博引,表现力十足。他以“嘴炮型”答题方式抢答了所有问题。
游戏规则是答对得1分,答错送给对手1分,在得分和送分的循环中,他故意“炫技”,答对一道再错一道,最终拿下7分胜出比赛。
他借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告诉对手:你不知道我什么时候会打败你。
《一站到底》中的一战成名,让河森堡找到了被关注的感觉,但他的高调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有网友评价他几个错答是“装出来的”,还有人说他是故意掉书袋。
事后,河森堡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当时确实很过分,以后再有机会上《一站到底》就不那么过分,谦逊一点正常一点。”
一边反思一边成长。
也正是因为这些不被认可的曾经,河森堡一路跌跌撞撞的勇敢向前,才有了今天展现在大众面前的,已经与现实和解,更为成熟温润、低调内敛的河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