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来,一个强烈的念头由心而生:活到120岁。公众号就写这个。
在这个念头引领下,我搜索了关于这个话题的相关研究,看到了一个让我惊讶但又在意料之中的调研:
这是美国哈佛医学院辛克莱教授做的一项现场调研,他问现场的人,有多少人想活到120岁,现场有三分之一的人举手。
他接着问,有谁想一直保持20岁的年轻状态,现场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也就是说,相对于长寿,人们更想保持的,是年轻的状态,是不衰老。
而我也回想起,在我自己小范围做的调研里,关注逆生长的人,确实比关注活到120岁的人多。
我想起了我生命里,和我密切相关的几位亲人。
第一位是我的外公。
我的外公是个木匠,在外公的那个时代,外公和外婆的日子相对是过得去的。
外公有五个儿女,我母亲排第二,除了我母亲为了照顾家庭在家帮助农活外,其他孩子都上了大学,日子也都过得不错。
外公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一直神采奕奕,双目炯炯有神,说话中气十足。
直到有一天,外公外出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骨折。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
外公是97岁时在医院走的,他在轮椅上,过了二十多年。临走时的那个清明节,我与妹妹守在他的身边,他握着我的手,对着房间的空气一直说话,和我说,那里有好多人。
这个场景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我越细想,就越相信:真正的外公,其实从摔跤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不在了。
“年老或许看似遥不可及,但每个人终将会走向生命的尽头。咽下最後一口气之後,我们的细胞将声嘶力竭索求氧气,毒素在体内累积,化学能量将消耗殆尽,细胞结构瓦解。几分钟之後,我们曾经宝贵爱惜的教育、智慧和回忆,以及所有未来的可能性,都将完全抹去,再也无法挽回。”(LIEFSPAN)
第二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坚忍,从小,为家庭付出,是家里唯一不读书的孩子。
不读书,限制了母亲很多生命的可能,但是母亲从来没有放弃,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空间。
母亲从不抱怨。勤劳、持续地行动,不论做什么,都力图做到最好。365天,几乎从不休息。为了养好我们三个孩子,母亲总是早上4点多就起来,忙到晚上八九点才回家。
在这样一位忙碌的母亲身上,美似乎是个和她没太相关的名词。我也曾经以为,母亲从来不关注美。
直到有一天,在一个很寻常的早晨,我中午放学回家里的餐馆,发现母亲唇红粉白地坐在餐馆门口,招呼客人。
母亲的化妆技术实在太一般,所以乍一看,脸白得吓人,嘴红得突兀。
父亲第一个跳起来反对了,太丑了,快去把脸洗一洗!
旁边有个客人和母亲说,饭都吃不上了,还有心思管什么美不美?
……
母亲后来有没有把妆卸掉,我已经忘记了。唯一记得的是,在那之后,母亲再也没有化过妆。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一定会对当时的母亲竖起大拇指,说,你今天真美!
然后,我要扭过头,对那位客人说,美,不是有钱了才能追求的权利,而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有的日常。
直面死亡
我的同学们都知道,我喜欢庄子。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我一直认为,一般人无法做到。就是庄子妻子死的时候,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十年前的一天,父亲体检查出颈部动脉瘤。颈部动脉瘤有多危险呢?按照医生的描述,大便时如果太用力,或者开心时的一次大笑,都可能触发脑出血而死亡。
我们找了最好的医生给父亲做手术,手术成功率大概记得在70%左右。
手术前一天晚上,我们全家人精神都无法真正放松,只有父亲这个当事人,当天晚上特别兴奋,唱了很多的歌,还让母亲给录制了下来。
进手术室之前,父亲脸上依然保持着轻松的笑容,对我们挥挥手,就转身进去了。
我们是幸运的,手术很成功。
父亲手术前一晚的歌声,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去年的一天,猝不及防地,父亲问我:如果我死了,你打算怎么安排我的后事?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不管我们内心是否愿意,死亡这个命题,即使你不去面对它,它终有一天,会面对你。
而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它有所觉察时,却为时已晚。
当它发生时,如果我们毫无准备,我们很可能,会痛不欲生。
这辈子最重要的事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是活得够长。
因为我想亲自看看,120岁时,世界的样子。
而今天,我想明白了,比活得够长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和身边爱的人,一起快乐、健康地走到生命的尽头。
我相信,我们都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