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晚年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用沉默累积起声名,终于喧嚣四起,我的成功在其次,我要的是读者的成功,愿他们光明幸乐,我的文章比不过海,只是一带不会太长的沙滩,而你们可以眺望海。
如此谦逊、浩然、雅致和修养。
或许有人问,这些有用么?
王尔德说,我敬佩简单的快乐,那是复杂的最后避难所。
就像是从卖气球的人那里,每个孩子牵走的是一个心愿一个快乐。孩子们在乎的不是有用没用。
漫长的夏日之光,光照耀大地炙热的感觉。是一份天长地久的浪漫。有的人喜欢烈日当空,不在乎是不是会晒黑。
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我们都在和“有没有用”这个词打交道。
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都被习惯性地划分为“有用”和“无用”两类。
弹钢琴是有用的,玩沙子是没用的。
上补习班是有用的,过家家是没用的。
下围棋是有用的,玩积木是没用的。
……
更多的是以“钱权名”为标准,如果不能“最直接地应用”,如果“短期内无法出成果”,如果没有“眼下能看见的利益”,那我们就不要去碰这些“无用”的东西。
有用则宠之,无用则弃之。
实用主义,已深深长进骨髓里。
我们年轻的时候,大多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比如刚出学校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缚、不想低人一等……但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于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时,翻过来覆过去,只有那一句话:我要变得很牛逼!——至于怎样才算是“牛逼”,接着问下去一定卡壳。
这种尴尬反映出了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某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连那个东西的定义都不清楚。
事实上,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很长时间我们自己也分不清。
清晰且正确的概念是一切思考的基石。
而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炼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概念之间有没有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
主动给自己清洗大脑,或是可以分得更清楚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虽然讲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美国,却说出了全世界的共性:经济上的逆袭相对容易,而真正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则很难。即使获得了成功,结果也不一定是你真正想要的。成功不是奋斗的终结,而是新一轮奋斗的开始。
现实生活中,像盖茨比那样爬到云端又跌落的人比比皆是。明白这一点并不是悲观,而是让人树立起对世界的正确态度:要先承认现实,再看看这个既有大环境中,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更好。
美国教育家苏珊·克鲁格(Susan Kruger)提出一个“成功教育金字塔”理论 ,认为学习这个活动本身,是教育金字塔塔尖上的行为。而要想成功学习,你必须先准备好金字塔下方的两个基座才行。这两个基座是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只有真正的学习力,才能知道真正的“用”。
愿心智成熟的你,不受地域、时间、金钱和年龄的限制,随时开始自学。
(摘自木头花开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