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蕾 宜昌 焦点网络初级七期 坚持分享第110天
我无意间看到朋友发的一篇文章,是一位犯罪心理学教授谈她的育儿观。她的观点,我也颇为赞同。在21世纪的今天,物质丰富、互联网发达、精神相对匮乏的新时代,养育孩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1、6岁前一定要对孩子说“不”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爸爸妈妈闹,家长应该说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和你闹?大不了在地下打滚。
但到了十三四岁,家长突然跟孩子说:“我以后不给你钱了,你不能去网吧玩。”结果会如何?
孩子还会和你闹,但他有好多种途径——离家出走,因为他腿硬;还有的,会跳楼自杀或者服毒自杀。
有人问,为什么这么点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杀呢?
因为在孩子的眼中,家长的爱是没有限制的,孩子已经学会了用“爱”来威胁家长,只不过,他还不知道死亡的意义。
所以,六岁之前,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相关训练。
2、给孩子留一条交流的路
孩子哭累了,不闹了,这时你要说一句很重要的话——
以后有什么事情,能不能好好说?
如果你能说服我,说不定我会考虑你的要求。”
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跟家长沟通和交流的路。
孩子可能又会和你说,“我想要那辆小汽车啊”
你就可以问他,“那这辆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呀?”
注意,这是鼓励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个原则,记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满足一次。
让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
所以,这样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间一个好的关系——
a . 你明确说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闹了
b. 如果他真的想坚持,他会跟你商量。
3、等待是为了更大的满足
再来说说,让孩子学会克制诱惑。
刚才咱们讨论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闹,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这是人成长中必备的素质,要学会克制诱惑。
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比如,你找点好吃的小零食,刚开始的时候,每三天给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给,一个月后,孩子已经养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
接下来,你跟孩子说:
这次给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后我再给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么三天后的那份好吃的也没有了。
说完之后,你把零食给他,然后你走开,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点——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后,你就说今天这份没有了,要吃就得再过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这份零食保留下来了,那你就履行诺言,给他三份。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