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痛苦:
痛苦的功能:
1.痛苦表情能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帮助:痛苦表情说明体验着痛苦的人正处于某种麻烦的缠绕中而需要他人的帮助。人,特别是儿童的痛苦的哭声和表情能有效地引起他人的移情和同情反应而有助于痛苦的缓解。
2.痛苦是一种可以忍受的情绪:情绪与恐惧的不同在于,恐惧情绪的负性作用比痛苦更大,恐惧体验引起躲避恐惧源的强烈动机而没有主动改善自身处境的余地,而痛苦是一种能使自身采取补救办法以消除痛苦来源的情绪,显示痛苦自身具有潜在的改善现状的倾向。因此,如果人对痛苦体验有充分的敏感,它本身可以带来某些正性效应--引起应付策略和应付行为。对痛苦的消极忍受,或不自觉地把它推向下意识,实际上只能忍受痛苦而无助于处境的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个人对自身的痛苦有许多不敏感的情况,这是一种发展的落后现象。如果一个社会对它所存在的不公正、疾病、能力得不到发挥、缺乏激情和难得享受等现象无动于衷,或对社会上存在的恐惧、耻辱或敌意不敏感,这将是一个发展缓慢的社会。”
3.痛苦有利于群体的联结:这一论断无疑对人类社会的形成来说是适应的。群居是进化中的人类的生存保护措施。个体从人群的联结中分离或孤立,是个体痛苦的来源。为避免痛苦和对痛苦的预料,使人们倾向于保持相互之间的接近。人类社会提供多种多样的结合形式给人以交往的机会,这不但使人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为人们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当人们感到痛苦、失望或失去信心的时侯,从群体中会得到鼓励和同情。人群的结合不仅在进化上具有维持生存的作用,在当代社会,对提高人们心理-社会生活的质量也是有意义的。
总之,痛苦在人处于不良状态时发生。痛苦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提问:“世界上如果没有痛苦将会如何?”多数的回答是,那将是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爱、没有家庭、没有朋友的世界。
没有比较你体会不到快乐与爱的滋味!
如何对待痛苦:
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痛苦,另一方面又可以主动地试图去改善不良处境,摆脱那些引起痛苦的因素。这样,人可能处于经受痛苦的过程之中。个人试图摆脱自身痛苦的主观努力效果如何,同其所居住的社会和相处的人所持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痛苦,是生活中需要妥善处理的问题。
罹受痛苦的人需要慰藉、同情和积极的帮助,以便找到和消除引起痛苦的来源。同情给人以力量,使人在痛苦中感受得到支持和减轻痛苦的负情效应,而痛苦的负情效应较弱时能使人更容易度过痛苦的历程。
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相互关心和同情的感情联系,不仅能帮助人们解除痛苦,它的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密切联系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塑造人、影响人的成长。经常得到社会和他人同情和支持的人能从中学会更相信人,懂得更真诚地对待别人,更具有同情心,更易理解他人和乐于助人,更具有勇敢精神去面对现实和勇于实践,对挫折和失败具有更大的忍受力和韧性。他们将更能承受痛苦,在有信心和爱的感受中体验痛苦,在温暖中忍受痛苦,以更乐观和开朗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提高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是人格塑造至臻完善的途径之一。
对经受痛苦体验的人施以训斥或惩罚将使其痛苦加剧。无论是什么原因使儿童感受痛苦,都不应施以斥责或惩罚;训斥和惩罚只会增加儿童的痛楚。严厉的斥责或遏制,痛苦将为恐惧所取代。儿童承受恐惧的心理负担比痛苦更重。但单纯的同情和安慰也会让痛苦者过多的依赖他人,丧失克服困难的主动精神。对少年儿童说来,惩罚会加重痛苦体验和导致倔强性格以及与人群隔离的行为,独自忍受挫折将导致生活态度的消沉和和精神疲惫。包括成人在内,人们对痛苦遭遇感到无助和无望,胆层和失去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将忍气吞声,默默无闻。长期忍受严重的痛苦,会增加青少年产生极端行为的可能。
了解痛苦,良好应对,让自己,让你爱的人,你周围的人减少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