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1770—1831)是浪漫主义的传人,他的一生是伴随着德国精神的发展而成长的。他几乎统一了所有曾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的理念,并且加以发展。然而他所说的“世界精神”和谢林等人提出的“世界精神”内涵完全不同,因而受到了谢林的尖锐批评。
谢林和其他的浪漫主义者曾经说过,生命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他们所谓的“世界精神”。黑格尔所指的“世界精神”或“世界理性”乃是人类理念的总和,是指人类的生命、思想与文化。
黑格尔也否认了康德的“物自身”观点,他认为“真理是主观的”,因此他不承认在人类的理性之外有任何“真理”存在。他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的知识。”
黑格尔建立了新的历史观。在他之前的哲学家们,都试图为人们对世界的知识建立一个永恒的标准,他们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知识是不受时间影响的。黑格尔否认了这种说法。他认为,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河里任何一处河水的流动都受到上游的河水涨落与漩涡的影响,但上游河水的涨落与漩涡又受到你观察之处的岩石与河湾的影响。人的思想也如同这条河流一样。
为了让苏菲更容易理解这个观点,老师给她举了例子:
事情的对错要看历史的情况而定。如果今天你还提倡奴隶制度,一定会被人耻笑。但在二千五百年前,这种想法也并不可笑,虽然当时已经有人开始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不到一百年前,人们还认为大举焚烧森林以开垦土地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种做法简直是胡搞。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有了新的、比较好的依据可以下这种判断。
黑格尔指出,历史是一长串的思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的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辨证过程,他也称这三个知识的阶段为“正”、“反”、“合”。
老师联系哲学史的发展来举例,以便苏菲能理解这深奥的观点:
举例来说,你可以称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为‘正’,那么与他正好相反的休谟的经验主义就是‘反’。但这两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或紧张状态后来被康德的‘合’给消除了。康德同意理性主义者的部分论点,但也同意经验主义者的部分论点。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适用于历史。其实我们日常思考问题时,也是以辩证的方式来思考的。比如我们常常会在别人所说的道理中找出缺失,这便是黑格尔说的“否定的思考”。可是当我们在一个道理中找到缺点时,也会把它的优点保存下来。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可谓不胜枚举。
黑格尔也反对浪漫主义者所谓的个人主义的说法,他认为个人是团体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个团体就是家庭和国家。因此,那些无法在国家中找到定位的人就是没有历史的人。他说:个人不能发现自我,只有精神世界能够发现自我。这是什么意思呢?
黑格尔说世界精神回到自我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说世界精神在经历三个阶段后才意识到自我。首先,世界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这就是黑格尔说的主观精神;然后它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也就是他说的客观精神;世界精神在“绝对的精神”中达到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这个“绝对精神”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的知识。
事实在印证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思想引起了一位丹麦哲学家的不满,他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