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来谈孤独

图片发自简书App

              Watoto的两名小演员

今天是11月11日,单身节,被电商炒作成了购物节,着实,一个人的生活,除了用买买买来对抗孤独,还能怎么办呢?

可孤独,真的这么可怕吗?


孤独是不是一种病态

英国诗人John Donne那首著名的玄理诗: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常常被人引用来劝说别人要多与人交流、与他人建立联系、有一段成熟稳定的亲密关系,仿佛一旦缺失了某一块,就活成了一个孤岛。

另一个英国诗人奥登还说过一句名言:我们必须相爱,否则死路一条。

这样的危言耸听,着实让人焦虑。如果没有人爱,是不是应该要自寻死路?

孤独,英文可以说成是lonely,alone或solitude。lonely当然是指心理体验,就是平时理解的寂寞,alone则比较中性,意为独自一人,而solitude则指一种处境,这个处境里就自己,没别人。是一种独处的状态。

孤独,不是一种病态,是人生的一个切面,我们都有渴望与人建立连接的一面,也有希望与自己独处的一面。孤独的人,也不是有问题的人,他们常常能体验到更多内心深处的丰富。孤独,源自人性,因为没有另一个人可以完全和你合二为一,全然理解你。孤独是一种人人都有的需要,只是有些人需要得多一点,有些人则需要亲密多一点。大家都没有问题,都值得被看见,被懂得。


孤独是内在的驱动力

孤独的需求,往往来自内在的需求,我们在什么时候希望独处?也许是沉浸在某一种自得其乐的状态中,明代的陈继儒在《太平清话》中说:“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喧、钓鱼、对话、漱泉、枝丈、礼佛、尝酒、宴坐、翻经、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这种状态少了许多纷繁复杂,多了几分轻松惬意,其实着实不错。

还有一种可能是沉湎于某种离丧中,例如失恋或者丧亲,巨大的痛苦来临时,人们总想自己呆着,因为某些痛苦,只能自己去消化。时间才是抚平伤口的唯一途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丧失亲人之后,如果旁人不断去陪伴、安慰,让这个人哀痛的过程被延缓、破坏,伤心事就会成为治疗师所说的“未完成事件”,导致这个人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心理失常症状。相反,如果让丧亲者一个人静静地舔伤口,在一段时间内尽情地悲伤,他最终会彻底走出阴影。

所以说,至少在前面两种情况下,孤独,是一种源自内在的需要。


独处,是一种能力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特别热衷于交际的人,现代社交软件的发展,例如,摇一摇、陌陌等,也让建立联系成为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是这种看似拥有关系的状态,就应该被崇尚吗?答案显然不是。

远到Sir Isaac Newton、Einstein,近到Jobs、Zuckerberg,哪一个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不是善于与自己相处的人?也许你会说他们都是伟人,而我只想做个快乐的平凡人。那么你更要学会独处,因为当你把快乐这一可能建基于亲密关系的建立时,你也就交出了让自己快乐的钥匙。希望别人来满足你,很大概率上会等来失望。

从事教育工作多年,越来越发现,“独处”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能力。常常有焦虑的家长问我,老师,我的孩子性格内向,可怎么办啊?我给的回馈总是,性格没有优劣,孩子内向文静,喜欢一个人玩,虽然会失去与人互动的机会,但是却能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对于学习和创造力,这是一种有利的状态。当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性格还具有可塑性,我们要引导他们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取得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的人格。同样,如果有特别外向活泼的孩子,喜欢粘着老师、同学和父母,我则会在肯定他们的性格很外向、愿意与人建立联系是好事的前提下,建议父母培养他们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要能够沉得下心来,那,就是独处能力。


孤独的人,也需要亲密关系,亲密感强的人,也希望有独处的时间。孤独,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独特的用途,没有什么事情是应该、必须的,愿你在懂得之后,更加慈悲。亲密关系,有很好,没有的话,也是可以的,毕竟,与世界连接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除了爱自己,爱你所爱的人,还可以是一种博爱。例如,去爱那些不被这个世界看见的人,比如Watoto的孩子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

Watoto是一个慈善机构,致力于帮助乌干达被抛弃的妇女和孩子。创办人Gary Skinner,1988年,他在一个名叫Rakai的小镇上,遇上一件活生生的事实,让他无法坐视不理。

“八年前,我与家人来到以暴力和穷困见称的乌干达。在一片颓垣败瓦中,我们就在首都坎帕拉建立一所教会,相信神会给这个国家和城市重燃希望。

乌干达人民饱受煎熬,贪污与镇压的手段令人民身陷战火之中,无休止的杀戮涂炭多达一百万生灵。

我有机会探访一名79岁老寡妇,她育有七名子女,在走经小屋后的香蕉园,她给我指着丈夫和六名子女的坟墓,全都死于爱滋病。

她唯一在生的女儿,也罹患相同的绝症。

当时我想起圣经雅各书1:27所说︰“那清洁无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那次在乌干达村庄所遇见的事,让我重思生存的目的,也成为我人生的转折点。

于是,1994年我们由一所Watoto本地教会变成Watoto关怀儿童事工。”

最近,Watoto的合唱团在香港演出,看着这些孩子们在Watoto的庇护下,健康成长,接受教育,有的还成了飞机师,会计师,一个个独立鲜活的灵魂,真的令人感动。不是所有的爱都会有回应,但如果爱而不得,请你去爱那些最需要爱的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如果我们能放下“应该怎么样”的执念,包容与理解各自的不同,是不是即使11.11,也是很普通的日子?如果不普通,让这个日子除了买买买,你可以独处,你也可以把眼光放得更远一点。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Watoto,可以点击链接Watoto Asia

说不定哪天,背起背包的我们,可以相遇在乌干达某个Watoto的村庄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