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回家地铁上读《东京下町职人生活》,非常非常感动。口述文字的鲜活不必说,读到的那一篇《木棉豆腐的纹理》,实在是温润而且有光彩有滋味,正像文章里说的“好豆腐用豆腐刀切的时候,切口会发出光彩咧。”
日本人对食物的讲究,与季节和岁月密不可分。作者说最好的豆腐是用睡了整整三四个月的新豆子做成的,因为水分蒸发了不少,豆子的味道特别浓,所以二、三月份可以作出凝结感较好的豆腐。而用作材料的豆子,还有产地和品种的讲究,做法更是讲究,几近于道。
我爱这样的东西,就如爱上次看到的纪录片《寿司之神》。在食这件事情上,愈是遵从食物和时间的本源,做出的食物的味道愈是有相当深度。书和纪录片里有一处共同的东西,那就是豆腐店老板和小野二郎,都提到了他们在做食物时,会想起客人们吃时的满意的表情。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怎么会不好吃呢?一如我深爱的漫画《将太的寿司》中所说的,干干净净的细节让人觉得温暖贴心,于是原本普通的寿司吃起来也更舒服。
这本书也好,纪录片也好,其中讲述的人与事总在提醒我,如何做一个职人。“职人”这个词来自日本,在我的理解里,便是“专业”的意思——东西要物美质优,经济概念也要清晰。
书中写道:“一边转动锅子一边用水瓢从盆里取水淋洗,长时间形成习惯,变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后就能很快洗干净,虽然和用水管对准锅子冲洗的效果一样,但水不是免费得来的,做职人就不可以那样做。”
作者教徒弟的原则是,首先把工作顺序一一记牢,二是绝不能偷懒,三是器具类的事后整理绝不能马虎。这些,也应该是我们在日常工作该遵守的基本规矩吧。
职人不用为了追求美而完全不在乎经济成本,但对于创作要做到尽善尽美,毫无差错。书中说豆腐是诚实不说谎的,你做的粗鲁,就只会做出粗鲁的东西。这话,我想任何一个行业都是适用的。
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自身职业的骄傲和尊重。“从战前起,豆腐店、卖菜的、卖鱼的都被人瞧不起。事实是,受批评的业者也身在抗议人群中,我对此尤其觉得不甘心,所以在价格这方面,我总是不廉价贩卖,就是为了不让人说话。我们很自负,认为自己做的豆腐跟别人的就是不同,再加上运送路途遥远,才会卖得贵些。总之,从开始这门生意之后,我就决定绝对不廉价贩卖。”读这段话,联想起某天听闻的某个资深人士认为图书还不够廉价的言论以及他低价出售的好书,只好说我仍然死都不要降价,要知道我一份稿子至少看7、8遍呢。身为编辑,若连我都不维护这份职业的尊严,做出好书的几率,估计更会小很多了吧。
整天在办公室里我强调最多的,就是“专业”二字,看着这些,心下更是了然,也愈发坚定了自己要如何地走下去。总之,朝着自己“职人”的目标去用心对待每一本书,不用打算出外叫卖。
但愿我做的书,也像小松屋这家豆腐店是客人觉得好特地来买的店那样,是读者觉得好愿意买来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