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的家长越来越多,陪伴女儿成长的时间越多,总结的经验也越多,从而更确定我之前的那句话:所谓的起跑线就是家长的学习意识。家长自己不学习,不思考,孩子没有成长就怨不得谁。
家长不学习,责怪孩子不进步。这是犯了不以身作则的“病”。这里面还隐含着另外一个“病”:没有同理心——很少站在他人立场想问题。这是第一个“通病”。
我起先想到的原因是:可能我们年轻父母,都是独生子女的关系,都比较以自我为中心。然而我发现,这种现象在老一辈父母身上更加普遍。仔细琢磨思考后,我倾向的结论是:很多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基本知识,无法做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分析他们的想法。因此,这不是个人品质问题,是实实在在的能力问题、知识储备问题。当我读到一本书叫《共情力》时,我确定了现有观点。所谓同理心(共情力),就是善于发觉与你相处和沟通的人,内心在想什么,内心的需求是什么。如果家长缺乏儿童心理学知识的基础,就会用成人的思维方式看待孩子。于是,常常出现不在同一个频道交流沟通的情况,鸡同鸭讲。加之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往往表达不出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沟通不顺畅是常有的事。可是难道你要指望孩子更能体察父母的意图?一定是成人更能察觉孩子的真正意图,不是吗?有同理心的父母,经常会这么做——先认真聆听孩子的话,然后再重新复述一下孩子的话,甚至重新组织一下语言,来与孩子确认是不是表达这层意思。练习同理心,能避免很多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矛盾。
第二个“通病”:教育这事交给老师就好,不是我们父母的事。我喜欢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的话:阅读和家庭是教育最重要的基石。在留学行业,看到很多孩子为了出国而出国,既没有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没有在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出国读书,拜金翘课,一无所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父母的影响。我在上篇文章中提到:人的进步有两个重要渠道:读好书、与牛人交流。最能帮助孩子形成阅读习惯的是父母。孩子在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前,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父母是不是孩子眼中那个有见识的“牛人”决定了孩子的见识有多少。
第三个“通病”:过度关注,且关注点偏差。过度关注的点主要集中在物质上,比如吃的食物过度精细,导致孩子挑食,到了幼儿园或其他场所,接受不了相对“粗糙”的食物。过度关注还体现在餐桌上,每次餐桌上只要有孩子,就不由自主地围着孩子絮叨:这个好吃多吃点,那个有营养,来,多吃点。总有一种养宠物的错觉。我反而庆幸我小时候吃饭没人打扰的状态。我父母没有时间理睬我,任凭我吃得饭菜满地,现在想来,倒是远远好过如今的孩子每次吃饭耳根子极其不清静的好。经常看到在游乐场所,爷爷姥姥们手捧一盒切好的水果追着喂,这真是体力活,我看着他们在孩子后面紧追不舍,心想:这晚上还有一场广场舞呢,好家伙,这一天的运动量比我大多了,惭愧啊!除了吃,还有就是穿着。一是太注重穿着的美、帅。我不是否定穿衣需要考量美,人人都喜欢美。可经常在孩子面前灌输打扮得美和帅这样的观念,对成长有什么益处呢?我想试问这些家长们。第二,穿衣冷热度把控力差,我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说:“我自己都穿三件衣服,孩子怎么可以少穿?” 我惊呆了,孩子的穿衣多少的标准不是要比成人少吗?如果要给个参照,最合理的是跟着爸爸穿衣度走,因为男性相对女性不怎么怕冷。因为孩子就如早晨的太阳,是属阳的,而老人如日落,属阴的,这都是大自然的规律。而国内呢,一到季节转凉,或是冬天,大多数的孩子要比成人多穿一件,极其违背自然规律。然后长大后,冷暖不知,沦为一个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巨婴。因此,过度关注衣食,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挑食、冷暖不知、抵抗力差。家长要承担教练的角色,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保姆,吃力不讨好。
第四个“通病”:权力之争,容不得自己输给孩子。孩子与父母有矛盾太正常了。然而,有些强势的父母,总要孩子跟着自己的节奏走: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甚至出去游玩。孩子的自主权本就非常少,还要被父母剥夺很多本可以自己决定的事的权力。一旦孩子忍不可忍炸毛了,父母会先是摆出错愕的样子,随后开始实施各种“镇压”手段。父母的这种心态是:你是孩子,得听我的,容不得你挑战我的权力。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两败俱伤,孩子非但不服气,而且会变得越来越叛逆。
第五个“通病”:喜欢操控孩子,父母不放手。操控孩子体现在各个方面,小到吃饭时吃什么,进物的顺序,大到孩子所读的课外书,考哪所大学选什么专业。喜欢操控孩子的家长有几个特点:以自我为中心、强势、不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不放手,体现在不让孩子去尝试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或可以尝试的事:做家务、做义工、在泥潭里玩得脏一些等。有些长辈,居然还帮助幼儿园孩子穿衣服、穿鞋子,放学回家路上帮孩子背书包,总之能包做的都做了,这种含在口里怕融化式的爱,在西方国家是十足的“毒爱”。
这些父母总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需要我帮助他们。哪知道,一不小心,帮助成为了完全操控或是包办,教育出来的孩子多半没有主见,没有自理能力,习惯于听从命令,还时常以自我为中心。
第六个“通病”:经常打谎话,先用谎言安抚一下孩子,之后又不兑现。这招对于3岁内的孩子还可能管用。可是,部分神经大条的父母、长辈,居然还用这招对付3岁以上的孩子。我承认,有时候他们使用这招是被逼无奈,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招架孩子的“无理取闹”。不过归根结底,是一种在没有学习和思考惯性下带娃的状态:宠爱中的恶性循环。于是乎,在孩子面前一次又一次的打谎后,自己的权威性渐渐丧失,真是“节节败退”。更糟糕的是,孩子很自然地会学会说谎。
第七个“通病”:不够淡定,不够从容。不从容、不淡定的状态,在很多家长身上出现,包括之前的我。孩子的一次小感冒、吃饭时弄脏了衣服、出去玩得浑身泥、不好好吃饭、明明吃得不错只是没达到大人所谓的标准(永远无法满足的要求,一口气吃成胖子的要求)、早上拖拉、考试考砸了、才艺落后别家孩子了等等,都会触碰到家长身上那个敏感的“按钮”——上面写着“不淡定、焦虑”。这一点,我自己最有感触。我会慢慢从不淡定的状态中慢慢从出来,是因为我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慢慢学会了“把脉”,把准与孩子相处的“脉络”,把准孩子心理的”脉。这样才不会出现以上如此之多的不淡定。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不知道如何处理,才会焦虑、不淡定、易怒。
总结这些”通病“不是要否定我们家长的抚养孩子的辛劳。只是基于修身的前提条件:看清自己的缺点,通过养育孩子,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一些表面上不想进步的家长们,只是没有被点醒罢了。那些固执到底的家长们,岁月会让他们明白一句江湖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