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2012年英国乔•赖特导演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今天又看了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版本,是1997年美国伯纳德•罗斯导演的版本。感觉1997年拍的这个比2012年这个还更好看,虽然人物颜值比不上2012年英版的,但是,演员的情绪表达更到位,整部电影的叙事更清晰,两条主线(列文和安娜各一条叙事线)处理得也更好。
说实话,之所以又看个更早期的版本,就是因为2012这版前半部分没看懂,场景、人物、对话,跳跃都太快了,(感觉每一个点都交待不够清楚)没有读过小说原著的我,跟不上节奏,懵懵圈硬看下去的。1997美版反而更会讲故事,交待得明白。(历史并不是一直在向前发展,有时候后人再努力也难以超越前人)
《安娜•卡列尼娜》是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讲的是一个已婚妇女安娜出轨的故事。安娜年轻貌美,丈夫卡列宁是社会名流,她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安娜哥哥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安娜乘坐火车赶到莫斯科去替哥嫂挽救婚姻。就在这时,安娜邂逅了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骑兵军官渥伦斯基,两人互相看对了眼。安娜碍于自己人妻的身份,为避免两人生情,连夜返回圣彼得堡。只是,军官痴心一片,一路追随。安娜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开始和渥伦斯基约会了。而这,当然瞒不过众人,也瞒不住安娜丈夫卡列宁。讽刺的是,最初,卡列宁一直表示愿意原谅安娜,只希望保留婚姻,保住面子。
(甚至,2012版的卡列宁还替这两人养私生女儿)
(电影的简介总说卡列宁追逐名利无视妻子,但这两版电影里,卡列宁的形象似乎并没有那么糟糕?相反,个人认为,他很大度了,居然能原谅出轨,居然能让情敌来到自己家里)
后来,越陷越深的安娜再也受不了了,和卡列宁摊牌了,说自己怀上渥伦斯基的孩子了,一定要离婚去和他过,随便卡列宁处理了。然而,卡列宁对此不作搭理。于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私奔去了意大利,过了一段逍遥日子。但是,安娜想念儿子,两人又返回圣彼得堡。
甜蜜期过后,两个人开始生口角。卡列宁迟迟不愿离婚也折磨着这两个人,没法探望孩子也使安娜深深自责。
安娜参加舞会遭到众人排斥,心情糟糕至极,开始磕药。并且,安娜还发现,渥伦斯基不再只专情于她了。
感觉失去一切的安娜终于被压垮了,她卧轨自杀了。
在渥伦斯基遇见安娜前,他和基蒂打得火热,基蒂还因为他拒绝了列文的求婚。然而,渥伦斯基转而奔向安娜了。求婚失败的列文回归他的农场,一门心思当农夫去了。而同样受了情伤的基蒂也到乡下去疗养了。后来,列文基蒂再次相遇,发现彼此还是爱着的,于是顺利结婚了。婚后,又生下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
列文作为一个旁观者、叙述者,代表了冷眼观世界的托尔斯泰自己的观点。
想起那句著名的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确实,剧里的几个家庭,都不完美。豆瓣上有人分析得特别好。很惭愧我看了两版却还悟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