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烦,我买的房子降价了。”
今儿一早来公司就听到同事忧心忡忡地说道。
“是买的学区房吗?”我问。
“嗯”,同事落寞地回应了一下。
同事跟我是同龄,今年31岁,目前做到了公司的销售主管,是个做业务非常厉害的销售人员。
但据说在其他同事间的口碑很一般,大概是业务做尽,不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又只顾独来独往,并不搞什么社交联谊的缘故。
在他做主管的这几年里,下属的成绩如何,大抵是跟他没有什么太相干的。
所以,下属对他除了必要的工作事项需要,也谈不上对他有什么尊重和情谊。
不过,在公司的业绩支撑里,不得不说,他算得上是顶梁柱,常常一个团队还干不过他一个人的业绩。
他的勤奋在公司是出了名的,我们后勤人员都知道的很清楚。
在公司的这几年,努力的他在广州这个一线城市买下了两套房,还买了车,娶了媳妇,两个龙凤胎孩子。
一个从穷苦山窝窝里的娃娃能在广州立足,有车有房娶妻生子,算得上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生赢家了。
然而,他又是很焦虑的。
常常我能够在办公室莫名听到哀嚎声,一声声大声“啊”的吼叫声,就在办公室里,不顾旁人。
当然,往往办公室除了后勤人员也没什么旁人。
我能听到他声音里的无助和压抑,那是一个绷久了的堤口,已经快要绷不住了,急需发泄。
办公室小姐妹是很不能理解的,每每话语里会带着些非语和鄙薄。
我能理解小姐妹,也能理解这位男同事主管,没有经历过,没有感同深受过那种深深压抑的人是无法懂得和接受的。
当我跟小姐妹说:他大概是压力太大了,两套房要供,两个小孩子又上学,媳妇要把精力照顾孩子,工资收入也很微薄。
这样,养家和还贷的压力基本上都在他一个人身上。
逢上疫情这么久,公司效益也不好,他再怎么个人努力,也是干不过大环境的,没办法。
小姐妹同事眼里带着些看笑话的口吻:他傻呀,跑那么快,一口气买两套房,还是广州的,那不是把自己套牢了嘛。
小姐妹话是说的没错,确实把自己套牢得一点弹性空间都不留,是个很危险的事情,但凡逢上一点意外,都会对他造成重创。
不过,对于广州土生土长的独生女来说,夫家也是本地人,还有自己的事业。她是不会懂得外地来拼搏的人的心路历程的,她只需要做一份简单的后勤工作就可以了。
因为知道这位男同事的大概情况(基本上是从小姐妹嘴里得知的零星点点),我大概能分析一点出来他的心理。
农村娃娃,从小家穷,受人眼白看不起,家里人供他读书出来已经是尽力了,而后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
他太需要证明自己,太需要给到父母骄傲了。
而农村,最远的见识大概就是房子了。
在县城买房已经不错,在市里买房就很让人羡慕了,能在大城市买房还一买两套,回家都是开车,那简直可以成了村里的传奇了。
那种荣光的力量,是足以呼唤起人最深层的虚荣心的,也是足以让人失去理智而迷失在这样的荣光喜悦里的。
大概是努力给到他回报来得太容易,他是很相信只要努力,是完全没问题的。
我也觉得,如果不是政策的突变,如果不是疫情突然的到来对整个经济的重创,我相信凭他的努力和勤奋是完全没问题的。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才拿下两套房没多久,政策来了,疫情也随后来了。
我想经此一遭,他会懂得余地的重要性的,只是眼前的问题对他来讲是最重要的,他得能绕得过去才行。
我虽然不是什么能人,也没有多优秀,但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我能懂得的,我是很愿意去给到那么一丝丝的宽慰的。
正如当年别人对我的宽慰一样,虽然不是金钱,不是道理,但确实也是人间温暖。
我知道他的状态很不好,焦虑是肯定的,有没有进入抑郁的成分,很难说。
他说他失眠了有一年多了,每天睡不着,过得很焦虑。
其实焦虑的人有很多方式可以劝慰,可以分享一些可以发泄的方式,可以告诉他对比别人他的优秀和优势,可以让他注意到世间百态疾苦在人间处处有,但是同样开心着过。
因为本身来讲,至少物质层面和业务能力层面上,我是把他放在我的高位。
所以对比看到我的现状后,以及我生活的态度,貌似对他有些启发。
他说:这么一看,我确实比很多人好很多哈。
听到这话我还是有些高兴的,因为,我说的,入了他的心。
人得把眼睛跳出来看,人得把思维跳出来想,那个困境才会有解决的出路。
虽然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但是人不一样了,问题和事情也就跟着变换了。
我们常说,解决问题,先把情绪和心情解决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这,我是深信不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