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为什么所有的商业、创业都和创新相关?
因为在老坐标下,你跑他也跑,只有在新坐标里,后者才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了解职场价值坐标系变化,给你职业破局点机会。
十,未来行业的各行各业发展趋势的什么?
1. 组织寿命变短,员工心理转变
今天,一个中关村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年,整个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7年,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是40年,世界1000强则是30年。
如果一个人从25岁开始干到65岁退休的话,正好是工作40年——这说明就算你一毕业就创业,一创业就干成了世界500强,当你退休那一天,公司正好倒掉。
2. 行业变化也很快,没有边界
智能手机行业,基本上是7年就换一拨技术、换一拨公司。行业之间还在不断的跨界——也就是说,小区和小区之间的门不再是封闭的了。
今天你可能会发现,抢你职位的可能并不是你楼下的那个人,而是其他行业跳过来的人,行业也变得没有了边界。
3. 人们更关注新的职业坐标
新媒体关注:圈内百万级大号>成为市场部总监;
产品经理关注: 做出好产品 > 产品总监
求职者关注: 平台增长速度 > 平台大小
他们更关心的是同行圈、同业圈、粉丝圈,而不是同事圈。在互联网时代,个体逐渐从组织里面慢慢解放出来,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新的职业坐标系。职业世界变成了一个大海,而每个人都是一只发光的水母。它以个人为中心,有自己的影响半径。
十一,未来的牛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什么样的人最有危机感呢?
所以今天在职场上面,最牛的人不再是大众偶像的大咖,而是各个垂直领域圈子里能力超强且有影响力的大神。
而最有危机感的人,应该是那些纯靠年头和资历混到企业中高层,但是又并没有进入资源层、脱离职场的人。
十二,想要做好超级个体的核心总纲是什么呢?
答:第一个,持续放大自己的影响力;第二个,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第三个,持续宣扬自己讨人喜欢的特色。
十三,具体应该如何行动呢?
第一个就是要走出去发展圈子,尤其是同行和同好的圈子。
从现在开始,每个月至少有3次跟自己弱关系圈的人见面。
第二是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进入一个圈子,不妨问自己3个问题:
有什么事,我在这个圈子里面比较有能力优势的?
有什么事,我在这个圈子里面对大家最有价值的?
有什么事,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儿?
如果你能找到这三者的交集,就持续地做这个事情,你很快就会在圈子里面形成一个独特的能力标签和优势。
第三就是放大你的特色。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年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是一个毫无特色的好人。所以当面目模糊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多,人们就只记得有特色的人,而且会跟其中认同的人开始互动。持续地在圈子里面放大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强化你的特色,你的职业身价就会越来越高。
最后提醒一句,生涯界普遍认为,个人崛起是个未来的趋势,但是个人价值体系远远没有形成一种主流。
所以在这之前,大部分人可能还是需要在企业里面呆很长一段时间。你一方面要保护好自己原来那个坐标系的行业、企业和职业;一方面也要做好准备,在风来的时候,你站在2楼带着翅膀,纵身一跃就飞起来了。
十四,你认为有哪些能力是非常稀缺的?
设计感、共情能力、讲故事、整合、娱乐感、意义感
1.设计是“设置一种计谋,让事情得以推进”。也就是说,优秀的设计总是创造出一种新的解决方式,让事情得以顺利进行。
2.共情能力,简单来说,就是站在别人角度思考,甚至思考得比别人更深入的能力。比如你在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觉得讲出来一些你特别想讲但是讲不出来的东西,那个作者其实就很有共情能力。
3.第三、讲故事的能力,所有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好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高手;商业领袖也需要会讲故事,你看乔布斯、雷布斯、马云……就把一个商业讲成了谁都能懂的故事;政治领袖对于讲故事更加看重。美国总统选举的时候,身边的班子中一定有3个人,一个是首席经济学家,他负责让总统把经济问题讲清楚,讲明白,符合逻辑;一个是形象设计师,他负责让总统有一个大家可以理解的符号形象出现;第三个就是撰稿人,他的任务就是给民众不断讲一个又一个故事。而丹尼尔·平克本人就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御用撰稿人。
4.行业不断跨界,领域不断变化,最强不是总在从头学习,而是持续整合的人。
培训界有这么一句话:给小白要讲大牛,给大牛要讲跨界。比如混沌研习社的李善友老师,他是从物理学去讲商业;我特别尊敬的吴伯凡老师,他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讲商业、讲管理。
产生一个跨界才会产生心理距离,会更好理解现状。彼得·德鲁克每隔3年换一个领域研究;查理·芒格有100个不同领域的模型。
5.第五、娱乐感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让你觉得好玩的能力”。
6.最后一个能力是意义感。意义感是一个人自我领导和领导他人的能力。当做这个事情的过程都已经值回票价,你可能就不会太过关注结果,但这种状态是最有机会胜出的,所以如果有什么东西能抵御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就是确定的意义感。
十五,一个人得到一个信息之后,如何处理最好呢?
一个人最习惯的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就决定了你自己的职业路径和职业类型。
第一种人的想法就是尽可能快地把这个信息传播出去,他持续地做这种传播的动作,周围人就会越来越发现,说,他这有好东西——慢慢就开始关注他。这样一来,信息对于他来说,产生了更多的链接。
第二种人收到了信息以后,他会想说这东西很好,怎么用呢?慢慢的,他就会搜索更多的信息,不断地增加自己的信息量,慢慢的他会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还有第三种人,他想的是我上哪找更多的专家生产出更多的信息,找更多的传播者传播出更多的链接呢?他们之间怎么协调怎么沟通呢?这种人形成一个平台,就是运营的人。
所以当一段信息传播过来,媒体人下意识地往外传播; 产品人下意识地去寻求更深更多的信息;而运营人下意识地去链接这两者。
十六,如何鉴别自己究竟是哪一种人呢?
有一些人,他会马上把这个新知跟别人讲,而且可能讲得比我还要好,更加绘声绘色,会增加自己很多的思考和体验——通过不断传递这样的信息,你会让更多人相信你,你是一个媒体人。
另外一些人反映说:哇,这个东西很有趣,我要多研究一下,他会开始看相关的书,找相关的资料,去研究我刚刚提到的一些素材,并且自己独立思考得出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可能就是一个产品人。
而第三种人呢,想的就是:噢,原来是这样子的。在公司里,谁是产品人,谁是媒体人?我怎么样让这两群人更好地撮合到一起呢?这个人可能就是一个运营人。
十七,知道自己是哪种人对我们的成长,到底有什么帮助呢?
一方面,我们常有一个误区,会羡慕身边人的能力,但是你越明确自己是哪种人,处于哪条赛道,我们就越能够不做无谓的比较,而聚焦一下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就是一个产品人,你就不用羡慕那些人那么会经营,那么会传播,那么会表达;你要提高的是自己生产、整合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就是一个媒体人,你可能也不用羡慕产品,人可以一坐下来待那么久,做那么深的东西。你要提高的是自己影响、传播信息的能力。
如果你就是一个运营人,你也不用非纠结自己的专业是什么,特长是什么。你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快地判断信息,并且分发给适合的人。
另一方面这个分类也能帮助你看到这个领域里面更多的高手。
他们可能跟你的职业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也不同,但其实是在同一条赛道,也许能找到更多的人去学习。
学习之后的反思:
1.工作已经不再是稳定,只有相对稳定,在未来让自己持续稳定才是一种能力
2.用线上和线下的思维去做社群营销:在互联网上,多多展现自己的价值。
在线下多多为别人服务,加入一些社团组织,展示自己的价值(可以加入很多非盈利的组织,这样的好处有很多,别人能够更加容易接纳你)
3.一定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优势,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是大势所趋!
4.关于设计感:每一个你花了钱的社群,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付费的社群,可以筛选出很多优质的朋友
最后同时加入了两个知乎大V的微信群,一个是免费的,里边乌烟瘴气,一个是付费的,大家积极努力。所以免费不一定是好的。学会社群的设计,一定可以赚到钱!
5.关于讲故事:我就听过一句话,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说服别人,讲述道理真的不如说一个故事!!
6.利人就是利己!!多多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