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范仲淹,缘于他的那首《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那时,我十四五岁,青春年少,意气风发,觉得人生就应该轰轰烈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因此,读到这首词,便莫名地喜欢上了范仲淹。那时,牵动我少女情丝的,不是范仲淹二岁而孤的不幸遭遇,也不是他“划粥割齑”的执着奋发,而是他卫国戍边的勃发雄姿。
公元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踏入仕途,一直做到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戍守陕西边塞。在范仲淹的苦心经营下,西北边境局势得以转危为安。当时西夏民谣流传“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足见范仲淹的神勇。从此,我心中的好男儿形象,就是铁骨铮铮神勇威武的真男子范仲淹。
后来年岁渐长,再读范仲淹,却读出了范仲淹身上迥异的一面。
在《御街行·秋日怀旧》中,范仲淹这样写道: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在一个秋风愁煞人的夜晚,范仲淹相思难眠,听枯黄的落叶轻盈的落在地上,发出轻而细碎的声音。既然难眠,干脆不眠!词人独上西楼,只见夜色清淡如洗,星河如瀑,飞泻远方。于是,这样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刚毅男子,也开始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意中人了!意中人只能想念,却无法相见,词人只好借酒浇愁,可愁到深处,已是肠断,酒尚未饮下,早已化作了串串相思泪!
初读这首词,感觉很意外——这应该是柳永、晏殊之类花间词人的创作风格才对啊,豪放如范仲淹,怎么也可以写出如此柔肠百结的词作来呢!怪不得后人评价他说“铁石心肠人亦作消魂语”!
掩卷细思,又觉得自己的惊异毫无道理——只要是人,都是有感情的。即使是范仲淹这样的铁骨男儿,也有秋夜思人、愁肠百结、孤枕难眠之时。这样的范仲淹,才是真实的啊。人生在世,本就该经历百般生活滋味,有雄放昂扬,也有柔情万丈,这样才不枉此生。
后来,又读到范仲淹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他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丰满起来。他说: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年痴、老成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词的大意是说,昨天夜里读《三国志》,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来。他们用尽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瞎折腾,还不如什么也别干,索性和刘伶一块儿喝他个醺醺大醉呢。人生一世,总没有活到一百岁的。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年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做到了一品大官、百万富翁,也难辞白发老年将至的命运!
我总是很难把这样消极的词作,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联系在一起。我一直认为,真英雄,即使遭受致命的打击,极度失望、苦闷、沮丧,也应该把所有的委屈嚼碎了咽回肚子里,然后化作人生最强音高歌出喉。就如失聪的贝多芬,依然可以坚强地“扼住命运的咽喉”。
但是,如今再来品读这首词,却少了几分鄙夷,多了些许理解与同情。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遭遇磨难与挫折,大声抱怨几句,然后继续前行,这也不失勇士本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勇士不是看透生活的人,而是看透生活之后依然有勇气热爱生活的人。”洒脱如李白,也曾在《将进酒》中高喊:“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虽然李白高喊”但愿长醉不复醒”,但他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并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做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
正如范仲淹,虽然口里说“争如共刘伶一醉”,在行动上却依然积极进取,这,仍然算得上是勇士所为。
范仲淹,我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真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