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他人评价为“学院派”之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的思考是肤浅的,不接地气的?为什么深度思考那么难?
首先,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惯性。人的时间、精力和注意力是有限的,大脑为了节省资源,总是倾向于能不用就不用。所以当大脑开始思考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只做一点点浅层次的思考就可以了,因为深度的思考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因此只要一不留神,思考就停止了。
其次,大部分的人从来没有注意过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通过与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相接触后,你应该知道,每个人的思考方式几乎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能说出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事情,你是如何进行思考的么?如果总是遵循一个既有的模式进行思考,而自己对这种模式如何运作毫不知情,那就很难去改进这种模式。李笑来说,关于知识的知识叫“元知识”,是所有知识中最重要的。同样的,关于思考的思考,也是所有思考中最重要的。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学习他人的思考方法,不断的进行升级,才会让思考越来越有效率。
再次,思考的时候所受到的干扰太多。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时间是碎片化的,大部分人的思考也是碎片化的。而碎片化本身,对于深度思考是极其不利的。深度思考需要对一件事情进行持续的、越来越深入的思考,如果每次只有一点点思考,自然是浅尝辄止了。我是一个很快能从自己所想的事情中跳脱出来的人,我曾经很以此自豪,以为这样显得很“灵泛”。后来才发现,不断的从不同的事情之间切换,无非是人为的中断了本可以持续进行的思维进程而已。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如果想要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需要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重点有以下几个:
通过有意识的调整思维模式,不断的练习,让自己克服大脑偷懒的本能,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因此需要制定出实际可行的计划,通过定期的回顾和收集反馈,来检验练习的成果。对我自己来说,我可能会从生活中挑出某些固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思考练习,比如写作的时间、坐车的时间、洗澡的时间,都专门用来进行思考练习。
学习他人的思考方法。看书的时候,别人说的是什么可能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把对方的思维过程进行拆解,对好的部分进行借鉴,通过不断的练习内化成自己的。
有意识的排除干扰。时间是碎片化的,但是思考可以是持续的,比如坐车虽然换乘了好几次,出了地铁站还要走一段路,但是整个这些时间大脑是可以做持续的思考的。不要频繁的进行切换,因为每次进行归档和重新读取也需要消耗很多的大脑资源。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自己沉浸在思考中。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现在开始,去练习深度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