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接孩子放学,在校门口看到这样一幕:一个头发有点发白的中年妇女,身穿工作服,一脸汗水,手里拿着一瓶瓶身带着水滴的饮料(显然是刚买的冰镇饮料),一边喘气一边热切地在孩子们中间搜寻着。突然,横里窜出一个男孩,一把抓过妇女手里的饮料,拧开,咚咚咚地喝了起来。直到他坐上电动车,瓶子见了底,也没听到他对那妇女说一句谢谢,更别说让妇女喝一口了。
我看着在阳光下远的电动车,不由得摇了摇头。就连我这个外人都心疼那妇女:工作,接送孩子,自己宁愿渴着,也要把水送给本不可能太渴的孩子。而最让我感觉堵的是:那孩子没有体谅,没有感动,只有理所当然地享用。这情景,不敢往下想,想多了真会心寒。
其实,这不是个例,可以说是常态。这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也许被电视上的影视剧感动过,也许被某些英雄事迹感动过,但唯独很少或者没有被自己身边的亲人感动过。
亲人做得不够吗?不是,太多父母亲人为了养育他们,可以说呕心沥血。亲人的爱不动人吗?也不是,每天清晨,看着披头散发一脸疲惫甚至嘴唇干得发白的妈妈们载着又高又壮的孩子向学校赶时,没有人不会不被他们的那份倾力之爱所感动。但唯独她们的孩子没有。孩子甚至还在抱怨早餐的不可口,埋怨妈妈叫醒他太晚了……
可怜的妈妈,她可以感动周围所有的人,唯独没有感动她全心付出的孩子。但这怪谁呢?也许只能怪自己吧!
是你把所有的一切都承担下来:饭你做你盛,碗筷椅子你自己摆,书包你帮他背着,好吃的都放在他碗里,家里有什么困难你自己担着,哪怕借钱也去给孩子买他喜欢的玩具衣服……在孩子眼里,只要张张嘴一切都会有的,哪里知道你为此付出的辛劳?!
没有经历过苦难就不知道感恩。当你让自己扮演全能的供给者时,你也就扼杀了孩子感受艰辛进而产生理解,感恩你的契机。
让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劳动吧!哪怕帮你拎个购物袋,他也能理解你的胳膊疼,然后心疼你;那怕陪你进过一次工厂,他也能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然后懂得你的付出,感动你的不易……
最好的亲情关系是“母慈子孝”。现在,母是绝对够慈了,但“子孝"却在慢慢萎缩。
“孝”要先感动,感动父母为自己做的一餐一食,感动父母深夜的等待,感动父母半夜为自己掖起的被角,感动父母用体温给自己暖热的牛奶……当一个孩子被亲人感动了,那亲人才会成为他精神的依靠,一生的牵绊。
你的孩子被你感动哭过吗?如果有,那么恭喜你,你的老年必不会寂寞孤单。如果没有,趁着马上要到的暑假,让孩子多参与生活的劳动,了解你的不易吧!也许等开学后你再次给他喝饮料时,他会发现你干得起皮的嘴唇,让你先喝。
1阅读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