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到心理咨询中的分离议题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分离焦虑,是与亲密的人分开时的各种不适的感觉,例如不舍、失落、牵挂、担忧、不安,甚至更强烈的焦虑和恐惧。这是一种与丧失相关的感觉(不论这种分离是永久还是暂时的),熟悉的人或物在空间上的远离引发一种空洞感,而激发出前述的情绪。这种感觉的强烈程度与我们早年在心中形成的内在客体的稳定度有关,内在客体代表我们对特定类型的人的基准画像,当内在客体是安稳的、滋养的、安全的,我们更容易接受外在他人的远离,因为我们相信“他/她就在那里”,我们可以在象征(想像)层面构筑自己与亲密他人的连接,来保持内心的安定。
还有一种分离焦虑发生在成长过程中,一个人的成长终归是要借助分离来走向独立的,不论是与真实的父母或以父母为原型的各种关系,例如其他的养育者、导师、亲密伴侣等、这种分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一方面发心于孩子羽翼渐丰时对外探索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源于原有关系中的挫折,形成内推外拉的合力,让孩子走出家庭的窠臼而成为独立的个体。当然,这一过程常常不那么顺利,对外的好奇心可能被约束或压抑,养育关系中可能存在过度的满足而让孩子太过留恋,或者挫折过于严重而伤筋动骨,失去向外迈步的足够力量。即便是在理想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也往往“一步三回头”,失落、挫败、愤怒、恐惧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试探和退缩中前后摇摆,充满着焦灼和不安。对有些人来说,这个坎一辈子都没能迈过,始终在离家和归家之间徘徊;当然,对于融合度高的家庭,也许止步于门槛之内也是适然的。
除了有形的分离,还有一种心理层面的分离体现在人际界面上。所谓“两个人”的相处,在心理层面有时会呈现合二为一的状态,这种融合心态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续的,前者如热恋中的伴侣,伴随激情和理性的交替,呈现交融和各自安好的状态切换;后者如未完成心理分离的“成年婴儿”,他们会处于一种类似母体中的胎儿或刚出生的婴儿的状态,会假定他们的环境是随时给予给养的,假定身边他人对自己感同身受,事实上这种美好的幻想总归会遭遇现实的碾压,当这种“无言的默契”不能达成,他们会感觉挫败、愤怒、孤独或恐惧。如果这种现实碾压频繁地发生,其中有些人在资源具备的条件下可以进入上面提到的分离阶段,而有些人可能仍滞留于此,重复地、无休止地索求这种婴儿式的满足。#心理咨询 #心理动力学 #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