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尚如
仲尼弟子列传的课程结术了,儒家生生不息的夜灯从子路到曾参,也都曾把他们依依照亮,站在课程的终点,又有万分言语含在心中。
子路,在一开始他总是那般的鲁莽,生性好勇,用勇这个字来概括他再合适不过了,但他一生却没有被勇所束缚,他在死时用他的意志表达了这一点,在卫出公立十二年时,他的父亲蒉聩却才以回归,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被南子赶出,需要一个本来他该成为这个皇帝,但由于被逐,他被迫放弃了,现在需要选新国君,便选择了他的儿子。可是回归的蔓聩自然是不服的啊,他便与大臣孔悝商量去蹿位,造反!此时的子路正好在卫国,他听说此事后,立马赶往望能解围。在城门处他遇见了子羔,子羔对他说:“子贡啊,你也快跑吧,别让祸映也落到我们身上了。”而子路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对子羔说我吃着这里的饭,住在这里,我一定要帮助这里的国君。”说着便赶往了城里,此时甚聩与孔悝登上高台,而子路在下面大喊道:“蒉聩啊!你用不上孔悝的!让我把他杀了吧!”而蒉聩自然不会同意,蒉聩让石乞与壶黡去杀了子路,而在射击子路,无意间射中了子路的帽子上的缨,使子路的帽子歪了,而子路便第一时间把帽子扶正并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以死来告诫蒉聩。不论有没有用,他的确从一开始的好勇又进阶到了另一个层面。势死悍卫自己的思思,此时的他也有了明确的方向,守护什么悍卫什么。他心里也都很清楚,而在他说出“君子死而冠不免”时,也许他的世界也在这一时刻而清晰明亮了吧。
颜回,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本该成为儒家影响力最强之一的人,却是逝世了。我们很难对他做一个确切的评估,他是那么优秀刘,却因逝世的早而结束了一切吗?传道未果了他遗憾吗?在一开始进入孔门的时候,他直不在课堂上表达自己,发表观点,或许是天生鲁钝吧,孔子也这么想。可在后面的学习与生活中他却也发现,颜回是那么聪明有自己的思考,他不大会一下子就对孔子(老师)的观点做出反对。他在揣磨自己,在揣磨老师的观点。也对啊,在面对许多事情的时候,也许我也可以尝试一下去冷静的判断去思考呢?孔子说他安贫乐道,住在如此一个,小巷子里,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贫困潦倒的生活啊。这样的日子我们又何时体会过呢?而颜却也不改其乐,专注于道,保持在精神的层面,一直向上发展突破。在这个方面来看,传道未果又何曾会让人如此遗憾悲伤呢?周游列国那么久,却传道未果,这里的未果是指在推行仁道上并没有得到那个最好的结果,那个想象的结果。但这并不代表着没有成果,这一路上,那么多弟子都在跟随/支持着孔子,学习领悟他的大道,孔子也在这个生程中成长着。颜回在老师心情低谷重新唤醒老师,帮助老师,在这个过程又有谁是停止不前的呢?每个人都在成长,也都有自己传道后的“结果”也许颜回确实是死了,但他永远带给我们的都是正面的影响,他的影响力也让我鸣记在心,而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也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被后人仰望的传说。
颜回的优秀是我们都承认切且认可的,而子贡呢?做为孔门能活下的支柱,他又有什么样的壮举呢?子贡家是商人,所以他也是面临着要去传接祖业的问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子页在经商方面上肯定是非常优秀的,而在一开始子贡拜入孔门的前三年,他的思想也有质一样的飞越。一开始刚入孔门时的思想很简单,他认自己与孔子相比,他的思想明显是超越于孔子的思想。但是在第二年,他或许是真正认识到了孔子的思想。与孔子有了对话。他也开始领悟了道,此时的他认自己与孔子的思想是差不多的,分不出胜负,而在第三年,他更清晰的认识到了孔子的道,于他思维薄弱的地方,此时的他明白他的确是远远不及孔子的。而这也可以看成是子贡在这三年里一个很大的突破。后来他又提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欲勿施。你不喜欢别人这么对你,你也不要这么去对他人。在子贡的观念中多出了这样有深度的思考,在对于当时的子页来说,是非常值得记录的时刻。知行合一,此时的子贡却只做到了知,而在行的方面,子贡也在持续突破。陈蔡绝粮期间,孔子对推行仁政的希望逐渐渺茫,他问子贡:“赐啊,我的道并非邪,却为什么会落于此地呢?”子负回答道:“夫子的道如此之大,天下没法容下夫子,那夫子可否把道的标准,仁的标准降低一些呢?”孔子自然不会认同这个观点,良工能巧而不能顺,这个工人很优秀,却不是每个人都欣赏。难道我们要因外在的一定缘放而导致自己一再的去改变吗?子贡的志向不够远大啊。但子贡真的一生就全是这样的吗?如果没有他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完整的孔门了吧。孔门外出的经费以及遇到问题时都是子贡提供及解决的,他也算是孔门可以传到后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在孔子死后子贡守孝六年,正常在父母死后会守孝三年,而子贡却坐孝六年,这对他意味着什么啊!他明明是商人出身,却为什么会要进入孔门呢?一定是对自己的人生还存有疑惑吧,而可见这六年,也许也就是对这几年与孔子的跟随在最后画上一个句号吧。
曾参,做为再一位没落的贵族,他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了儒道。他曾被父亲打晕还感谢父母,而孔子说他鲁,也是继表达了曾参的鲁钝,却也侧面看达了曾参的朴素。曾参也曾提出孔子认为的道就是:忠恕而已矣。也从立己与达人的角度表达了他对子孔子道的理解。孔子死后三年,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像似孔子,所以想把有若当成孔子事奉。而曾参自然不同意。他更理性,注重精神并非表面,而或许就是这理性的思考,帮助他最后儒道传承了下去,虽然一开始是那么的鲁顿朴素,不懂得变通,但最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把儒道传承了下去。
孔子的道,那么的伟大。而他的弟子也在传承这盏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