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以后,有了家庭,其实最大的牵绊就是孩子,但养育孩子过后,才发现,孩子最终能成长到什么程度,最终决定因素还是在父母。
就像为人父母者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优秀与出色,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不仅困住了家长,也困住了孩子,我们都希望从困境中突围,找到更好的方法。
因为孩子在形成自己真正的三观之前,大部分的行为价值观其实都是父母给的,或者就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父母的认知和格局,决定了孩子能走多远,能攀上多高的山峰。
一、有一种爱叫“为了你好”,孩子最大的坎,就是父母的掌控欲和低认知
好像每年到了高考季,特别是高考完填报志愿快要开学的时候,就会看到这样的新闻,被父母篡改高考志愿。
每次这样的故事也能在网络上掀起一轮讨论的热潮,原来以为这是极个别的现象,没想到这个话题被打开后,竟然有那么多的回复。
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倾诉,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女孩说:她原本能报考个211学校或者偏远地区的985院校,但因为妈妈觉得会计就业好又体面,就偷偷把她的第一志愿改成了某普通一本的会计专业。可谁曾想,当年那所学校的会计分数特别高。最后,她调剂到一所二本学校的法学专业。
女孩说:虽然自己高考已经过去10年了,但每次想到妈妈改志愿的事情,还是会恨得“咬牙切齿”。毕业之后,女孩从事了她不喜欢的法务工作。闲暇时,她常常会坐着发呆,想着当年如果自己没被改志愿,而是考上985院校的自己理想的专业,现在又会是怎样的光景。
女孩的遭遇引起了网友们的共鸣。很多网友都感同身受,
其实这就是一些父母的掌控欲和低认知造成的。
现代这个时代真的是几千年以来变化最快的一个时代,如果在古代,这样的父母可以说是好父母,因为在古代阶层基本固化,每个人掌握的知识面很窄,基本上都是通过周围人的口传心授,多看几本书都算是知识分子了,所以那时父母掌握的知识,技能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可以指导自己的孩子以后安身立命的。
但是现在这个社会,短短几十年中国就从农业时代到工业化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父母这一辈掌握的技能和认知是被社会无情抛弃的,用自己都不算成功的人生经验去指导未知时代的孩子的路,只能算是刻舟求剑。
或许这样的父母们认为,自己的控制是对孩子最赤诚的爱,殊不知,这种令人窒息的爱只会让孩子想要逃离。
二、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结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写到:“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孩子在早期成长过程中受到何种层次的家庭教育。父母的高度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这个高度绝对不是说父母的学历和财力,而是指眼界、态度、胸襟,还有你不停地努力学习、付出和进步。”
曾经因为做过一段教培行业,所以看到了很多不同的家庭及教育模式。
印象最深刻的一对大学教授家庭家的孩子,两个男孩,相差三岁,作为教授的家长就很明确了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大学的路径,所以能很好的规划,主课学什么,兴趣班学什么,什么时间段要把精力投入到哪里,所以能看到孩子其实不累,学好数理化外语的同时,还能参加各类兴趣班,参加国家级的大赛,世界级的大赛,公益事业等,真的是做到了全面发展,而且不也用天天做题,有很多时间从小学6年级就开始进行计算机编程的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等到高三毕业就拿到了国外十来所名校的奖学金。
而更多看到的来补习班的家长,有种感觉就是一种补偿心理,花钱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就是孩子你看,我虽然教不了你,辅导不了你,但是我花钱给你报最贵的补习班了,兴趣班了,还带你出去旅游了,如果以后没找到好工作可不能怨我啊。
孩子的教育空白来源于家长的格局,有些家长没能合理地为孩子做好规划。例如:合理的为孩子每一个阶段做计划,0-6岁,6-12岁,12-18岁需要怎么样培养?男孩子与女儿如何区分方向培养?再将计划进行拆解,最后拆解知道从0岁看到孩子18岁的整个发展前景。
什么叫卷?卷是你错过教育保鲜期之后,你再给孩子强硬地灌输思想,那才叫卷。教育需要顺应孩子的天性,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家庭教育真正的差距,其实是父母格局和认知所拉开的鸿沟,父母在社会的地位和工作能力决定了父母的格局和看问题的高度,能做到的也就到这种程度了。。格局有高低之分,认知有好坏之分,结果也千差万别,孩子的一生,都在为父母的认知买单。不由得让人感慨:父母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人生结局。
所以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父母的认知,修炼格局,最后才能真正托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