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序和前言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非暴力生活的一个关键就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听到批评时 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 然而 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 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
还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 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而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这样就不会对别人有太多的要求了。
书里说的很对,我感觉我很难做到。但是我们有这个意识,去有目的的练习,相信我们会变得更好。
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这里借用甘地曾用过的“非暴力”一词,来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在一些地区,这种沟通方式被称为“爱的语言”。 人生的抉择 非暴力沟通的基础是一些沟通方式——即使在逆境中,它们也能使人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听到批评时,我们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击。然而,一旦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驳他人,我们便能发现内心的柔情,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全新的体会。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过强调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沟通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使人乐于互助。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一旦用非暴力沟通诚实地表达自己,前三个要素就会得到体现。
为了彼此能乐于互助,我们专注于四个方面——非暴力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
第四个要素——具体的请求。 这一要素明确告知他人,我们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满足我们。
我投入大量时间备课,可为了管理课堂,无法好好讲课。这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四要素:观察,表达感受,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具体的请求。
我遇到问题只是在抱怨,没有注意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也没有说出具体的请求。以后要注意不要只是抱怨,还要表达感受和需要。
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论是语言、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
受说不清楚的力量驱使。
我们的个人情况、成长历程、自我形象等。
其他人的行为。
上级的命令。
同伴的压力。
机构的规章制度及政策。
性别角色、社会角色或年龄。
无法控制的冲动。
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强人所难
我们大多数的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我们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小结 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异化的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道德评判就是其中的一种,它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进行比较也是一种评判,它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还淡化了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此外,强人所难也会造成心灵的隔阂。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这里说了怎样进行观察,就是不要评判和比较。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三章 区分观察与评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第四章 体会和表达感受
西部乡村音乐的代表人物瑞芭·麦克英特尔在她父亲去世后写了一首歌:《我所不知道的最伟大的人》,这首歌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他们渴望与父亲沟通情感,却又做不到。
一旦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他很可能就会觉得委屈并退缩,这样,双方的关系甚至会更加疏远。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如果太太说“这个星期你每天都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那反映了她看重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我们相互指责对方,本来是希望事情变好。可是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