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天津。6点起来,要赶9点钟北京东城区第一图书馆的讲座,肖复兴先生关于《写作与读书》,对于一个文字爱好者来说,多么好的资源呀,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了,什么时代了,还费时费力 费钱的去追线下活动,互联网能给你的解决一切呀,但是,线上没有线下和作者交流的体验感呀。
帝都雾霾严重,帝都人山人海,帝都……,一提到帝都,很多人脑海中就出现这样的关键词,但不可否认,帝都的文化资源是再丰盛不过的了,就拿此次去的东城区第一图书馆来说,每周都有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和艺术家在此讲座,关键是免费,为年轻人学习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
消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有时候,想学习却得不到相应的信息是很让人头疼的事情,所以信息不对称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安然存在,不对称就需要学习交流,说不定哪一个好的讲座,学习机会就会在一个朋友的朋友圈等着你呢。
相对于天津的交流机会,北京有其独特的优势。年轻人多,平台多,作家,学者,艺术家等文化届资源积聚,有更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关键的因素,北京——天津城际,只有半个小时的交通时间,来回车费109元,去北京交流学习,成本比较低。还能和在北京工作的老朋友们聊聊天,同样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如果周末就窝在家里,哪有这样好的机会呢?
到了北京之后,被告知讲座时间改到了下午的2点钟,因为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临近南楼鼓巷,地坛和钟鼓楼,趁此机会也为自己放了一个假,在雾霾很是严重的大北京逛了半天,周末的时间,人流量很大,此前多次来到北京,都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基本是天津——北京南站——办事地点,大多的时间在北京的地下穿行,很少有去逛街欣赏古迹美景的机会,这次算是阴错阳差的实现了。
下午的讲座,为了避免人数过多,提早就来到了报告厅里,没想到来到这里的年轻人寥寥可数,大多是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有的甚至抱着肖复兴先生的文集来的,看来是肖先生的忠实粉丝。看年龄也在50岁以上了,如果幸运的话,是八十年代读的大学,听过很多过来人说,在八十/九十年代的大学里面,不像现在学生们都追星一样,他们追的都是大作家,朋友圈里聊天,不是比谁有钱,比谁有权,而是比谁读的书多,那时候的大学生活,就像是外国电影中演的大学生活一样,大家在学校的草坪上或者教室中,围坐一起,讨论学业,讨论书籍,互通有无,其乐无穷。
年近古稀之年的肖复兴先生从4本小说阅读入手,给我们讲解写作的技巧。第一本小说是汪曾祺的《黄油烙饼》,第二本是迟子建的《亲亲土豆》,第三本是苏联作家写的《雪》,第四本是意大利的《西西里的柠檬》,以此4例来阐述“寄情于无形中”的写作 方法,讲解深入浅出,非常的有收获。
因为对迟子建有种特别的偏爱,我加入了迟子建的读者群,在听到《亲亲土豆》时,我在群里发了一个信息,告知大家,大家非常的惊奇,很多在北京的书迷说,不知道有这样的讲座,要知道就来了,看来还是信息不对称呀,下次再有活动,我要在读者群里吆喝一声,和大家共享信息了。
另外,北京可以说是全国最大的人口集聚地了。文化资源优势不可比拟,国家图书馆大量的文字资料可供我们利用,所以,在这个半小时交通圈里,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大可以好好的进行学习,利用,提升自我的竞争力。
分享故事,交流想法。
如果对您有所帮助,那将是我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