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遇见,怎么办
观影《地球上的星星》,再一次让温暖触动,虽然已经提前预感到是如此的催泪,但泪水还是没有停留。
观后会想,如果没有遇见,怎么办。
影片当然就是为了倡导着善良,倡导着用不一样的眼光来看这世界的孩子,甚至大人。
理想与现实如此的对照,影片名称起得也很好,地球不发光,地球上的星星会发光,它不靠别人的照耀,它们自发亮,但怎么有时看不到?是云的掩盖,还是因为太遥远,光还没有传达过来?每个人的步调有快慢之分,但它们如星星(恒星)会发光,只要耐心的等待和培养。
片中的小主角(伊翔),他由小喜欢的绘画,给了他发光的方式,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工具,而这个工具却在体制教育中被夺去了。体制教育,希望每个人都是统一的,当然体制带给我们的是一条铺好的公路,那有没有另外一条公路也通向未来的呢?曾经在上课时,和学员讨论着,为何小时候喜欢画画的我们,慢慢地失去了这样的技能?是谁夺走了它?同样也害怕,导图教学过的孩子会不会受到体制教育的排斥?心思被导图放大,而体制刚好是收拢的。这是当时家长的疑虑。
当我们的大脑被文字和数字填充后,大脑思维变直了,慢慢地白日梦没有了,不会问“为什么天会流泪”、“为什么会打雷”,原本左右脑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最后只剩下单调的左脑,按体制术语,我们已经偏课了。
而我们也习惯了用同样的模式来评价别人,模式之外的优点看不见,就像我们看不见红外线和紫外线一样。当然和这不同的是,我们是视而不见、或者视而不想。没有用别人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每个人都应该刻意地停下来,去用不同的眼光看看这世界,或者看看不同时间下的世界,不同角落下的世界。每个人都是地球上的星星,同样自己也是,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将它做大做亮。工业化后、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已经可以空出更多的精力来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了,我们做好准备面向创造了吗?
愿所有人都看到星星,也愿所有人的星星依然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