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
今天,写作训练营的关键词是“死亡”。怎么下笔呢?真的引起了对于死亡的思考。其实,这个话题没有那么沉重,也不必回避。因为一个生命都要完成从生到死的过程,”死亡”刚是对自己和人世的告别。“告别”也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衰老乃至离开是终究要发生的。正如,树木花草,在秋天就要落叶枯萎一样。
最近读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作者是阿图·葛文德,他是一个医生,却被评为全球十大思想家之一。这是一位玩跨界的人,在医生里他是最好医院最好的医生之一;在作家里他是最牛的畅销书作者之一。对于生命的最后告别形式,提出了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由于现代医疗新技术的不断推进,医疗资源的广泛应用,多数人选择了将家人或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交给了医院,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寿终正寝”。试想,苦苦奋斗一生,临了不能回到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不知灵魂能否安好?
前段日子,一个亲戚突发脑梗送进医院,经抢救挽救了生命但完全失去了意识。当子女的不愿意放手,将老人寄托于医院的各种有效与无效的治疗中,以彰显孝心。而有时候这种柔情只能成为对老人的不忍折磨。如果医生能够在最后病情不可逆的时候,劝说家属放弃生拉硬拽式的抢救,让老人回家躺在自己的床上静静地停息告别,也是一种人性回归。好在今天听说老人回家了,80多岁,也累了。生命真的是一条单行线,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不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全身插满各种管子负重而去。在明知命不可挽时,而应卸下一切包袱,特别是在神智清醒时刻,和亲人做个交代,来个道别。
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那么,对于生命的末期关怀尤为重要。作为子女不能以最后为老人治病花了多少钱为孝,而要亲近老人,善待老人,给予关爱和温暖,以此延长老人的寿命,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终。
家有老母,是我的幸福牵挂。但老母的健康,往往使子女忽视了更多的陪伴。八十来岁的人了,一切能自理还能给后生们做些针线营生,真的很好。老人需求不多,但至少希望哪个孩子回家住几日,是真切的。回家陪伴才是最实在的孝顺,思考死亡后更加明白。
无论是谁,时时思考生命,才能使其活着更有价值。思考着过好自己过好每一天。享受生的愉悦,敢于面对死的坦然,使其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