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生于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卒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享年仅35岁。他是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后裔,出生于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在清代文坛的璀璨群星之中,黄景仁以他那短促而璀璨的生命轨迹,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他的诗,如同秋夜中的一缕清寒,透着无尽的哀愁与不屈。
家道中落
黄景仁出生于一个没落士族家庭,其家族虽有宋代大诗人黄庭坚之血脉,却在他幼年时便已家道中落。四岁丧父,生活的艰辛早早地在他的心灵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然而,生活的困顿并未能阻挡他文学才华的绽放。黄景仁自小便展现出过人的诗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真挚深切,即便是少年之作,亦能触动人心。
为生活所迫,黄景仁不得不踏上漫漫的游历之路。从江南到北国,从繁华都市到偏僻乡野,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段旅程中,黄景仁以诗会友,与诸多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诗作,既记录了旅途的所见所感,也抒发了对命运多舛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与酒成了他最好的伴侣,也是他抒发胸臆、排解愁绪的方式。
《绮怀》是黄景仁的代表作,这是一组诗,共十六首。其中,《绮怀十六首·其十五》尤为著名。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爱情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愁绪。只言片语中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黄景仁作为性灵派诗人的风格,即:情感真挚、语言清丽,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共鸣。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别老母》则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诗人与老母分别时的悲凉场景。不仅表达了个人的离愁别绪,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家庭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承受的骨肉分离之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艺术感染力。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英年早逝
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黄景仁终于得到了一个小官职 —— 县丞。这对于一直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他来说,似乎是命运的一线转机。然而,这短暂的仕途并未能根本改变他的生活状态,反而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官俸微薄,难以支撑家庭。加之官场的倾轧与冷漠,使得他本就敏感的心灵更加备受煎熬。这段经历,无疑加重了他精神上的负担。
长期以来,由于频繁的旅行、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官场的不如意,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乾隆四十八年,年仅35岁的他因贫病交加,走完了他坎坷而又绚烂的一生。当时,他身无分文,家中连买棺木的钱都拿不出。幸得友人相助,才得以安葬。他的早逝,不仅是身体疾病的直接结果,更是长期贫困、精神压力及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累积效应。
《卖花声·立春》是黄景仁借由立春节气的景致,抒发个人深沉的孤寂与对流年易逝的感慨之作。全词以立春为背景,巧妙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展现了其深邃的内心世界与对生命无常的哲理思考;使读者在品味佳节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那份超越节日欢愉的、对生命本质的沉思。
独饮对辛盘,愁上眉弯。
楼窗今夜且休关。
前度落红流到海,燕子衔还。书贴更簪欢,旧例都删。
到时风雪满千山。
年去年来常不老,春比人顽。
总结
黄景仁的一生,是诗与命运交响的悲歌。他的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时代文人普遍困境的缩影。在那个华丽而压抑的乾隆盛世背后,黄景仁用自己的笔,勾勒出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让后人在品读中,感受到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