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悲伤总是如此渺小,当我们漠视一个个别人的悲苦,我们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被漠视的一员。
1
契科夫的短篇小说《苦恼》,描写了一个老马夫约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瘦马诉说。
不是社会太黑暗,而是人性本如此。
个体的苦难,只属于个体。当一个人处境越是悲惨,别人对他也就越是避之唯恐不及,又哪里会去倾听他的苦难与哀伤。当一个越是绝望也越是会四顾茫然。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在遭遇家破人亡的悲剧之后,被所有人嫌弃,刚开始诉说还有人听,后来就只剩嘲笑了。这人精神一垮,活在过去出不来,也就彻底废了。
我们遇到痛苦不幸时需要一个精神出口,需要被看见,被抚慰,被疗愈。
没有任何人看见,聆听,伸出援手,就会陷入孤立无援。没有被倾吐出来的心事永远不会释怀。哪怕对着一棵树,一匹马,把心事说出,也是一种轻松。
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写道:当年他在面包房工作的时候,传来了他外祖母去世的消息,他感到万分憋闷,很想找个人讲讲他的外祖母,可是没有人听他讲,他的这个心愿也就永远埋在心底了。
后来,他读了《苦恼》,后悔没有把自己的悲哀讲给老鼠听。当时他工作的面包房里有很多老鼠。
2
对于我来说,十八岁时父亲的病故,是我这辈子最深的痛苦。那时的我就像溺水一样,忧伤而又绝望。不能提不能想。我记得那年春节,我去我的小学老师家里,他们在吃饭,老师非让我跟他们家人坐在一起。当时我的泪止不住的流。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再次写下,泪水还是止不住的流。
个人的悲伤真的太渺小了,发生在个人身上的苦痛,就是一个个别人的故事。哪里有什么感同身受?只有一声叹息而已。
抬起头来,世界依旧,只是自己的心里却永远有了缺憾。活着的人,还要好好的活着。要不然就成了祥林嫂,反而遭人耻笑。
生离死别,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的课题。所以要学会告别,学会倾诉,学会放下。
不要把所有的忧伤一直背在肩上。因为忧伤的太久,就看不到阳光。忧伤的太久,也会让身边的害怕远离。
一个人心里如果没有了温暖,也就没有办法给予旁人温暖。而缺乏温暖的内心空洞,如果自己无法填补,也会耗尽亲友的热情。
所以,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还是要自己站起来。我们不止为自己活着,还有家人。
3
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的故事。一个女人在不幸的婚姻中挣扎,咬牙忍着。半辈子过去的了,最后却把自己憋出内伤,落了一身的病。
如果有心事一定要说出来。如果婚姻存在问题一定要自己尝试解决。你改变不了别人,可以改变自己。
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婚姻的套子里。有一点,当你变的越来越好,越来越上进,婚姻中的苦就会越来越少。
以前年轻的时候,我认识一位在石臼某菜市场开包子店的李姐。他男人即不会赚钱,脾气还不好,还有癫痫病。他们有一个七八岁的儿子正上小学。而她是会计出身,能说会道。以前,搞对象时,据她说,老公天天跑她家帮着干活。结婚了才知道她老公一身的毛病,家里还穷,还不会赚钱。依她的聪明离婚再找,也不愁。
可她终是下不了狠心。孩子大一点,去市场开了一个包子店,生意奇好。她嘴会说,包子还包的大,邻居也卖包子,比她还年轻,可就是卖不过她。老公也老实了,每天和面、包包子,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
这个李姐就是个风风火火的性格,说话声音也响亮,天天跟去吃饭的客人说着笑着,日子也就不觉得苦了。
男人指望不上时,自己就要争气。
人生的苦,是因为自己困在里面,才觉得苦。咬牙找出路,一旦找到自立自强的出路,人生就有盼头了。
当处于绝境的时候不要逮人就诉苦,因为没人会在乎。
人生的苦寒期,要自己爬出来。落难不求友,贫时不走亲。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势力。所以不必感叹事态炎凉 。只因我们的处境不堪,而带来种种炎凉。人人都是往高处看,高处走。
而一个人如果经历种种磨难,而心始终是热的暖的。对人对事看的清,看的透,还能有悲悯之心,那么这个人就是幸福的通透的。
我们的苦恼向谁诉说?
看见内心那个悲伤的自己,拥抱内心那个脆弱的小孩。一切都会过去的。自己永远是自己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