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事情没有到了边沿,总是想不起去做,能拖则拖是人的本性。我也一样,上学期申报了一个省课题,一直没有去动,写了课题规划,其实实施起来还是需要大家齐心去做的,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定时定点地去分割的话,真的很难做好的。到最终只能是吃老本了。
还记得浙师大的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中文系是特别会折腾,开题两次,中期评审两次,最后论文完稿一次,答辩搞了两次。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不过无论如何,一切都会过去的。当然,越是折腾,自己思考得越多,掌握的思维方法也就越多,现在看到一篇论文就能马上做出评点,听了一节课就能马上想到一些理论的关注点,也是缘于浙师大的学习。每一段经历,特别是痛苦的经历,总会是一种历练,总会改变我们的一些行为或思维。
也许这次省课题的过程也是一次历练的过程,上次开题的时候,听了专家的讲解,也没有提出什么过多的意见,基本上按原来的内容进行上报,还好通过了。当时其实是很矛盾的,如果不通过,失望一段时间也就过去了,而现在通过了,只感觉压力越来越大。外行的看看,什么都是容易的事情,没有付出哪有轻易得到的果实呢。而我,总是想着拼一时之快。当时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如此,每次马上要上交时,才想起去修改,从初稿到二稿到终稿,都是学院发出通知后才去重新整理的。如果没有外力,我想我难以自己想起去修改。因此,我总是特别佩服学校里有些老师写论文,总是字斟句酌,往往一句话要反复考虑好多遍。这样的毅力我想年轻一些的我们都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老教量们的实的精神,是我们要去继承和发扬的。
这两天,我一教小学的同学也如此,她比我年轻,今年写论文参加评比,一周前写了一篇发给我了,我跟她讨论了一下,还有可能她的导师给她提了意见,她竟然有勇气全文推翻了重新写。晚上,她将新的文章发来给我,我真是佩服她的执著,她无怨无悔地写了两篇论文。也许正因此吧,第二篇的思考不够深入,我们想要深入,总是得往一个地方下笔,往深里面钻,这样才好。
由此,我的课题内容很小,只是一个小工作室的创建问题。但这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前不见来者,所以连借鉴的东西都没有,只有读了一些理论读本,一定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习惯,才能将整个原创的方案做好。因此,晚上随便翻了一翻《结构思考力》并再浏览了《社团活动:--一种学习新视野》两本书,其实与课题的关系不大,但我喜欢多看一些思考的书籍,不习整理知识的方法。
临时抱佛脚虽为贬义,而我总觉得有用,正如另一个俗语所说的: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起码的样子应该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