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我在岳父家看见了一本发黄的记账本,它引起我极大兴趣。
岳父说,这是他爸爸遗留下来的那时的物价清单,上面详细记录了(爷爷)多年来为全家日常生活而购买的物品与价格。
爷爷记账从1970年1月始到1991年共21年如一日,不间断地记录,老人对生活严谨认真仔细的精神让我惊叹。真是可亲可敬!
这本流水账,只有巴掌大小,大约有200多页。每页纸相当薄(厚度大约只有一般打印纸的五分之一),我在翻页时都生怕弄坏搞破了。
这记账本厚有3.5厘米,长是13厘米,宽为7厘米。爷爷用钢笔和圆珠笔书写,蝇头小字写得密密麻麻。
遗憾的是,记账簿前面数页因年代久远和环境潮湿,字迹有些模糊不清,但后面大部分还清晰可辨。
爷爷对后代的培养教育极其严苛,而在生活上十分节俭,他除了继承祖辈善良、刚直、正义的优良家风以外,还传承了一种对生活精打细算的良好习惯。
这21年间,国家前10年为计划经济时代,后10年向市场经济转变。记账本真实地记录了爷爷所处地方、所处社会的基本物价情况,值得研究。
在计划经济年代,百姓大部分基本生活用品都由政府统一计划供应,许多物品凭票和人民币才能购买,缺一不可。比如政府在一定时期发放了粮票、肉票、糖票、肥皂票、烟票、火柴票、味精票、黄豆票、面粉票、蛋票……
下面,摘抄部分爷爷在1970年代之初的生活记录:
1、米20斤2.84元(当时大米很粗糙,也不纯净,其中总有少量的稗子、糠壳或沙粒,吃饭时则要小心翼翼。很多年米价全国统一价,若干年都很稳定,但米的质量改善不大。)
2、肉(可能猪肉)1斤半1.05元。(每人每月半斤猪肉,这是三个人的定量。)
3、鸡蛋2个0.26元(鸡蛋讲个,说明鸡蛋比肉稀奇。)
4、腊肉1.5斤1.58元(鲜肉与腊肉定量一致。一般规定鲜肉票不能买腊肉,但腊肉票可购买猪肉。)
5、补锅钉1个0.08元(过去的铁锅质量差不经用,因此常常看见路边有补锅匠,引人围观。)
6、化猪油2两0.75元(生猪板油经过高温加热成为化油,不过菜油茶油煤油,所有油都凭票定量供应。)
7、洋芋(土豆)1斤0.36元(那时认为土豆是外来品种很稀少,所以有点贵。)
8、粽子10个0.5元(这个不贵。粽子是糯米做的,要粮票才能购买。)
9、大鸡蛋10个1.3元(爷爷认为的大鸡蛋不知道有多大?当时鸡蛋讲个不论斤,可见吃鸡蛋是多么奢侈。)
10、火柴5盒0.10元(火柴是家家户户做饭烧水都要用,2分钱一盒便宜。但极少有人用上打火机。)
11、红豆腐(豆腐乳)10点0.20元(豆腐乳是家家户户常用菜,下饭受欢迎。)
12、芝麻2两0.3元(芝麻是好东西,凭票供应。)
13、牛奶一杯0.12元(牛奶又分生牛奶和熟牛奶,生牛奶一杯是0.10元,这一杯不可能是一大杯。更早时候,有些食品如黄豆、白糖等必须是产妇和特殊工种的人员才可凭票购买。)
14、砂糖(红糖)1.5斤0.72元(红糖是稀缺品,每人每月半斤定量。现在糖过剩,红糖更不稀罕。)
15、蚊烟30根0.48元(过去环境卫生不如现在好,蚊子苍蝇滋生,夏天每晚点蚊烟,烟气呛人。生产蚊烟是用纸包锯木粉添加驱蚊剂而成,长度有30~40厘米左右,易断。)
16、酒米稀饭1两0.07元(酒米即糯米,稀饭1两还要粮票购买,可见当时社会粮食之稀缺。每人每月定量15斤~25斤不等,若不与红薯、包谷搭配吃是不够填肚的。当时个个油荤不足,饭量特大。)
17、补大碗费0.15元(过去贫困的社会贫困的人,不节约不行。锅烂了要补,衣服烂了要补,水桶坏了要补,蚊帐坏了要补,碗坏了也要补。那时的生活修修补补不足为奇。)
18、熟鸡蛋2个0.16元(不知道爷爷是不是买的盐茶蛋?1970年代也要凭票供应。)
19、宝塔糖7个0.14元(过去很多人尤其是小孩肚里常长蛔虫。宝塔糖形如宝塔,味甜,它其实是驱蛔虫药。每年过年前,很多家长会给孩子们吃宝塔糖驱蛔虫。)
20、电影票5张0.75元(计划经济年代,不管什么故事片,都是0.15元一张票,儿童票半价是0.7分。不过,那时很多国人都没看过国产影片,以至于他们以为外国没有电影制片厂。)
爷爷92岁高龄去世走了很多年。他的这份详尽的生活流水账记录,却是社会真实的映照,今天翻出来看看,总能引起我们的许多回忆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