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她叫小王,隔壁小王,职场小白。
小王每天7点半起床,8点出发去公交站,9点抵达办公室上班;6点下班,7点回到家,饭毕看下综艺节目,听会音频学习;睡前再刷一波朋友圈、知乎、微博等APP。
在公交上阅读各大公众号的推文、逛知乎查看大V们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干货。就连蹲厕所也舍不得浪费时间,要带上手机看一篇文章才觉得踏实、过瘾。
一年之后,小王跳槽去了一家新公司,月薪从5K涨到了6K5,涨幅高达30%。她对我说:“这一年来争分夺秒学习各种干货,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脸上满满都是丰收的喜悦。
从结果来看,小王通过“碎片化阅读”来学习提升自己,有了跳槽的信心和能力,也实现了30%的涨幅,这是值得肯定的。慢着,听起来好像哪里不对?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不对?
“碎片化阅读”是因,涨薪是果,很多人就此相信“只要我利用每一分每一秒,我也可以顺利加薪”,但是这条逻辑是错的。
小王能得到加薪,跳槽是象征性爆发点,实则是以过去1年的工作经验为筹码,新公司以市场薪酬水平为参照物给出了小王期待的薪酬,可能还带上了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因素,加薪和“碎片化阅读”其实没多大关系,“碎片化阅读”没创造那么大的价值。
要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首先我们要了解学习的原理。
学习有两种模式,一是专注模式,一心一意学一个知识点;二是发散模式,在潜意识里默默的发生知识点的碰撞,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灵感乍现”。专注学习是基础,犹如一块肥沃的土壤,灵感是破土而出的树苗,树苗越多越大,奇思妙想的森林越活跃。
记忆有两种,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瞬时及有意识加工而形成短期记忆,过去人们认为短期记忆有7个单元,现在广泛的共识是短期记忆只有4个单元。与短期记忆相反的是长期记忆,可以存放在大脑这个仓库几天~几年,甚至更久。
在专注模式中,大脑形成的是短期记忆,我们需要调动4个单元去接收知识,这4个单元彼此连接,有点混乱无序,需要较多的能量支撑,如下图左1;通过理解我们理顺了思路,这些单元的连接变得顺畅,如下图左2,通过练习、回想等方式,我们压缩了知识,释放了3个单元,只需占用1个单元,大脑变得轻松些。
在发散模式中,我们可以把记忆单元看成是下课十分钟奔向操场玩耍的学生,每个学生本来规规矩矩坐在课室里,而现在打乱了秩序,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学生都有可能一起玩耍,发生连接。思维的火花发生碰撞,奇思妙想往往也诞生于此。
小时候,学习九九乘法表,相信大家一开始接触都很混乱,可能还经常出错。是我们不够聪明吗?不是,因为九九乘法表的信息量很大,它包含了45个算式,虽然有一定规律可言,大脑容易产生混乱。在这,我们使用了专注模式来学习,形成了短期记忆。
第二天我们肯定会继续来理解、背诵、练习,使昨天的短期记忆加固。甚至在洗澡的时候还会蹦出相关的算式,而这属于发散模式。日后不停的练习、使用,九九乘法表变成长期记忆,一辈子也忘不了。
人的学习,离不开这两个模式的建立、切换,离不开这两种记忆的构造、巩固。
一节课学习新的知识点,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小测验、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我们通过不断练习、复习去巩固学到的知识点,在学校里,在生活中,这种学习不就是围绕着学习的原理而开展的吗?
很多人工作之后反而怀念学生时代的自己,怀念学有小成的自己,不就是因为工作之后没有好好按照学习的路径来走吗?不就是因这因那的理由使学习的过程支离破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吗?
现在回过来头来看“碎片化阅读”,短短几分钟时间你就自以为是掌握了干货,你以为自己超厉害的,忍不住要奖励自己了。作者言简意赅、逻辑满分、表达顺畅,你所羡慕的所渴望的,不好意思,通通不是你的,于你而言这些只是信息,形成的只是几分钟之后可能就消散的短期记忆,睡一觉之后和你半毛钱关系都没有,除了你已经给作者点的赞、阅读量+1。
这么说很残酷,可是这才合理啊,凭什么你花几分钟时间就想把一个知识点、一个技巧运用自如,你让用对了方法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形成长期记忆的作者情何以堪?你把不断探索不断修正而提出概念、规律刻在教科书上的文人雅客、智者学者置于何地?这些有洞见探索知识的能人,在一个个安静的夜晚,放任自己的思绪不断思考,在思维的迷宫里一次次尝试,在错误和正确的岔路不断摸索、交错体验;等到他们走出来之后进行复盘,排除障碍,梳理正确的相对短的路径。他们的技能在一次次尝试中得到锤炼,在一次次错误与正确交错中巩固,刻入血液,变成本能。而只看了几分钟的你,只看了一次或者两次的你,就像一个没有武功基础的人获得一本武林秘籍,没有日复一日的练功,哪能成为高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珍惜时间自然是必要条件,碎片化潮流我们无法阻挡,但是我们可以好好利用:
忙完一天,夜晚来临,我们可以好好回想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心得,get到了什么小技巧,这是对学习的巩固,科学研究表明,第一次回想应该在24小时以内,以获得满意的效果。在公交路上,在步行的时间里,换一个学习场合,有助于你日后调动相应的记忆单元。
第二天早上,可以回想前一天的收获,这是第二次温故而知新。这时候可以给自己加戏:我曾经遇到了什么问题,当下的环境客观条件是什么,如果采用了这个技巧结果是不是更好?如果未来我面临了什么样的选择难题或者困境,我该如何应对,这个技巧能否行得通?
这是知识上的累积,我们要知道什么情况下能用,什么情况不能;我们还要锻炼自己在多种场合都可以随心调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一紧张大脑一片空白,惨了机会又白白溜走。
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是每个人面临的处境,每个人的情况也不一样,为自己量身打造合理的学习计划,做一个越学越好,越学越快乐的人。手指尖在屏幕上的滑动是一种小肌肉的体力行为,我们要识别体力行为和脑力活动的差异,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脑力者,而不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体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