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春秋故事点→野史春秋
伍子胥从楚国跑路,到吴国当了官,献计让公子光摇身一变成为吴王阖闾,立此大功,自然受到重用。伍子胥对同样从楚国跑路投奔而来的伯嚭(pǐ)虽无私交,但同病相怜,却甚是关照,不顾同僚的异议,举荐伯嚭为官。
以情动人,感动吴王
第一次觐见吴王,伯嚭走的是以情动人的路子。
吴王阖闾问伯嚭:你父亲在楚国遭陷害被杀。而今你不嫌弃吴国僻远,投奔而来,有什么能教寡人的呢?
想起楚国往事,青年伯嚭顿时泪如泉涌,娓娓道来:我不过是楚国来得逃亡之人。先人无罪,横被暴诛。听说大王您收留了同样是楚国亡命出逃的伍子胥,所以不远千里,归命大王。大王您有什么需要我效力的,万死不辞!
这一番深情地话语,说了家族的伤痛故事,说了吴王的容人纳才,说了自己的效忠之心……说得阖闾颇感伤叹,留下伯嚭,给予重用。
心怀仇恨,伐楚建功
伯嚭亡命他国,心系家仇,此心念念,和伍子胥是同样的仇恨,心中翻腾着的复仇的欲望之火。这一段时间是伍子胥和伯嚭相处的“黄金年代”,伯嚭对伍子胥毕恭毕敬,配合默契。一心练兵攻楚。
吴王阖闾见将士可用,在伍子胥、伯嚭一再的攻楚请求下,以孙武为大将(登登登登,牛人客串出场,掌声在哪里!),伍子胥、伯嚭为副,大举攻楚。牛人出征,战果赫赫,这一场攻伐,吴国五战五捷,将楚国逼入绝境,连都城也被拿下,楚国不得不迁都以避其锋芒。伍子胥掘楚王坟,鞭楚王尸,以泄父兄被杀的仇恨。
经此一役,吴国声威,远震中原,具备争霸中原的实力,不能再以僻处东海之滨的小国视之了。
斥人怯战,贪功失利
楚国在吴的攻击下,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不得已,只能求助于秦。秦哀公不答应,楚国特使申包胥就在庭前大哭,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表示很受感动,答应派兵。
秦国出兵,强手出招,便是硬招,吴军应声而破,结束连胜战绩,败了一场。
孙武和伍子胥分析形势,认为秦楚联手、势不可为,对吴王说,应派使入秦,破了秦楚联手的局面再说。
伯嚭却有不同的看法,口才便给的人,总有说动人心的擅长。伯嚭对吴王说得照样是那样的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吴军出兵后,一路杀来,势如破竹,现在一碰秦兵就怯战畏战,实在是胆小!我愿领军令状,定将秦兵杀个落花流水。
大胜之余的阖闾,对伯嚭这一番大气磅礴的话当然是更能接受,派兵一万给他。
伯嚭的战力却并不像他的口才一样所向无敌,当伯嚭领兵杀入敌阵,就陷进去出不来了。还好伍子胥领兵来救,逃得性命。
不计前嫌,再救伯嚭
伯嚭战前大话,直指孙武和伍子胥畏战。兵败后,孙武对伍子胥说,伯嚭为人不行,不如乘他这次兵败,以军令斩了这厮。
伍子胥却想,伯嚭贪功,也是想为国效力,而且在伐楚之战中,颇有功勋,便奏请吴王阖闾,赦免了伯嚭之罪。
在伍子胥第一次举荐伯嚭时,就有人说伯嚭人品怕是有问题,伍子胥以“同病相怜”为由,不听。这次伯嚭大义凛然的说孙武和他畏战,伍子胥居然也不以为忤,再次出手相救。
新王即位,权倾朝野
吴国举全国之力攻楚,越国趁吴国后方空虚,不断骚扰。虱子咬人不痛,却痒。越国搞了几次,吴王阖闾不胜其扰,怒了,亲自率军攻越。越王勾践迎击。
越人强悍,对楚攻无不克的吴军,在越军这却吃了败仗,阖闾也受了伤,没有盘尼西林,没过几天便嗝屁了。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
吴王夫差对伯嚭甚是信任,任为太宰。那个瞎子音乐家师旷也当过这个职务,就是王室内廷的管家,不用阉割的大内总管。因为整天和王室一起,不是宠幸之臣一般拿不到这个职位的,所以也算是个炙手可热势绝伦的职位。
夫差图治,勾践求和
吴王夫差冲动率直,有才有能,好大喜功,骄横,信奉武力,却少了上位者所必需的机心。
夫差为报父仇,很是奋发图强了一阵子,每日派人站在门口,每逢夫差出入,就喝问他:“夫差!难道你忘记杀父之仇了么?”以此来警醒自己。
在夫差励精图治之下,吴国也随之强大,一俟时机成熟,就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副之,举国犯越。此战打得越国几乎亡国,仅仅剩几千士兵困守会稽山上。不得已,派大臣文种到吴国求和。
文种娴熟外交辞令,带着勾践的求生愿望,卑辞膝行:若大王您允许越国的求和愿望,勾践愿意成为您的侍臣,勾践的妻子作为您的侍妾。
这是以一国之君,愿举家为奴的节奏呢。吴王夫差高兴之下,就要开口应了。
伍子胥在一旁说:这次破越,是上天要把越国并入吴国啊,大王千万不可答应求和。
夫差一听,对啊,不能答应。于是文种只能怏怏的回去了。
贪财好色,纳贿存越
勾践求和不成,就准备破釜沉舟,烧宫殿、杀妻儿、坏珠宝,然后和吴国来个拼死一战。这是困兽犹斗,几千人的死战,却是不足以让吴国头痛的。
勾践想毁了越国的财富和吴军拼死一战,文种听到“珠宝”、“妻女”,却想起一个人来。
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贪财好色,忌功嫉能。吴王敬畏伍子胥,但亲信的却是伯嚭,若能说动伯嚭,和谈的事还是有希望的。
勾践于是又派文种带着美女财货去见伯嚭。
当文种把金银珠宝献上,再加上八位越国美女的魅惑,伯嚭心中欢喜,脸上却不动声色,说,越国就要亡国了,这些美女财货算什么,整个越国都是吴国的了。
文种回答:越国是败了,但还有几千忠义将士,即使亡国,也会在亡国前烧毁一切,君臣投奔楚国。到那时,吴国能得到什么呢?
文种自然知道这样是不能说服贪财好色的伯嚭,在说完不能和谈的坏处,自然还要许以和谈的“好处”,于是进一步诱惑:
我王勾践说了,若是太宰您能促成和谈,越王就认您为主子,而不是吴王。而且,一切越国的贡物,先经太宰您,再入王宫。这样一来,等于是太宰您拥有了越国了。
这个诱惑够大。听完这一番话,伯嚭先踞后恭,待文种为上宾。
深知迎合,大义为名
说动了伯嚭,文种再次求见吴王。
这次文种虽仍然是兵败求和,却一反上次的卑词膝行,语态强硬多了。
“若大王赦免了勾践的罪行,越国愿意以全国之力孝敬吴王。若不肯赦免,我王勾践将先杀尽妻儿,毁坏宝物,以五千将士,誓死一战!”
伍子胥坚决反对放勾践一条生路,对吴王说:吴越两国之间是死仇,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若这次不灭了越国,悔将无及!
夫差左右犹豫之际,伯嚭却说了一番晓之以大义的话:臣听说古代的贤君,讨伐敌国,也不过是让人臣服,没听说要灭人之国的。如今越国已经再三表示了臣服之意了,我们还要怎样!
伯嚭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站在大义的高度,以古之明君暗喻,以仁义和王道来激励,更妙的是,正合夫差志得意满的心情,好大喜功的夫差当场拍板,答应议和,撤了围困勾践的大军。
貌似忠言,卖国自肥
吴军撤回,勾践却也要跟着去吴国给夫差当侍臣。骨子里藏着骄傲的勾践于是忍着耻辱,将国事交给文种,自己带着范蠡等三百来人去了吴国,开始他为期三年的“演艺生涯”。
一国之君作为人质,自然要先拜见吴王夫差。
伟大的演员勾践表示,既然入质吴国,也不白吃饭,愿意干最下贱的扫除仆人所干的活(执箕帚)。
观众夫差看着诚意十足的勾践,意态轻浮、语含调戏地问:勾践,你莫不是忘了差点亡国的仇恨了?
勾践哪敢说有仇?连忙说:若不是大王您的宽宏,我早就葬身会稽山了,哪有什么仇恨可言啊。
站在一旁的伍子胥见夫差似乎为勾践言辞所动,大声谏议:鸟儿飞在天上,尚且要射下来。这送到口边的东西不吃,怎么行。
勾践听到这番话,吓得是汗不敢出,眼睛偷偷的瞄着伯嚭。
得到文种的财货美女,以及那个“越国便是伯嚭的越国”的许愿后,伯嚭已经是勾践的保护人,和越国利益的代言人了,不管愿不愿意,伯嚭这时候都要站出来。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伯嚭果然是个信人,上前一步,说得照样是那么的大义凛然:大王!伍子胥之言虽然可以带来一时的安定,却不是吴国的长久利益所在。古话说,“诛降杀服,祸及三世”!勾践已经臣服,难得的是又甘愿为仆役。大王千万不可听群小的无知之言呵!
义正辞严,掷地有声!这一番话完全是公忠体国、老成谋国的忠言啊!
夫差是有图霸中原之心的伟大君主,对王图霸业看得重,加之伯嚭平日颇得夫差之心,自是采纳。
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是吴王夫差对越国这个卧榻之畔酣睡的“他人”犯的第二次的错误。
引经据典,放归勾践
演员勾践留在吴国期间,养马、扫粪、执箕帚,干了不少贱役也不能干的事,却事事恭谨,加上有越国作为后盾,不时小恩小惠的赠与,颇得上下的齐声称赞。这样过了两年,人前人后处处小心的勾践终于让吴王安心。
某次,观众夫差在高台上远远地看着勾践等人,对随从说:那个勾践真是有节,范蠡也是个守贞的臣子,虽然处穷困之中,起坐之间仍不失君臣之礼。——真是我见犹怜啊!
著名戏曲评论家伯嚭当时随行,见夫差看得入戏,立马点评,以古语“无德不复”(没有什么恩德会不受到回报的)劝吴王下令放归勾践,说,放归勾践,越国举国上下会更感念吴王的恩泽的。
夫差闻言意动,便有了放归勾践的心思。
伍子胥听了要放归勾践的传言,匆匆入宫,相谏吴王:大王!从前夏桀囚了汤王不杀、商纣囚文王不杀,天道轮回,商汤反杀了夏桀,文王反灭了殷商!殷鉴不远,现在大王您囚勾践而不杀,怕是要重蹈覆辙啊!
要不说忠臣不讨喜呢,夫差一心要图王霸事业,伍子胥却拿商纣夏桀来比,留下一个巨大的言辩漏洞。还好,彼时夫差并不糊涂,似有所悟。恰好遇到夫差患病,放归之事于是搁置下来。
引经据典,深合上意
演员勾践勤勤恳恳的演好粗使丫头的角色,以为不久便能电影杀青,“青春作伴好还乡”,谁知迟迟不得放归消息,只好一面继续演戏,一面四下打听。无果,还是得求著名评论家伯嚭从中援手,点个赞,好赢得票房。
伯嚭探病为名,不经意地把话题引到勾践事上,说起伍子胥的那一番谏辞,伯嚭恭敬而郑重地对夫差说:
大王!伍子胥的话表面上看,有理。但仔细想想,其实是不对的:从前燕公恭送齐桓公出境,送出了燕,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说送出国境那是天子才能有的待遇啊,于是把送至之地划给了燕国,博得了莫大美名。宋襄公济河而战,不击不列阵之敌,《春秋》上也表彰了他的仁义,虽军败而德存。大王如能放归勾践,那可是堪比霸主的盛事啊,怎能不利己去坐呢。
这一番言辞,极具揣摩功夫,又恰恰针对了伍子胥以亡国之君比喻夫差的BUG,所列举的齐桓公、宋襄公都是春秋霸主,正是夫差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夫差听了伯嚭的话后的似有所悟,此刻全化为一个个值得效仿春秋前期的伟大君主的光辉形象,心有所动。
相比著名的评论家伯嚭,伍子胥的言辞不过是戏场内另一个观众的随口点评,在观众夫差的耳中,就是乍听来有道理,经评论家一分析,原来全无是处。
自此,伍子胥谏言的功效,在夫差心里几近于无。
顺势一击,巧妙离间
心动不如行动。为了让夫差有所行动,在伯嚭引见下,勾践来到夫差得病榻前,演出了一出感人肺腑的感情戏码。
伟大的影帝勾践,自称能尝粪辩病,不顾屎尿恶心,泰然“取夫差之粪跪而尝之”。面对这感人至深的镜头,率直的观众夫差大是感动。影评家伯嚭再不失时机在一旁写个影评什么的,观众夫差几乎落泪——亲生儿子也没这么好啊!在这一幕感人至深的演出中,夫差当场许诺放勾践返国。
当然,观众夫差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幕中,真正付出真感情的,只有他这个看戏的傻子而已,其他都是演戏的戏子,入戏已深的疯子。
夫差病愈,践诺要放归勾践。为勾践设送行宴。
伍子胥见吴王要放归勾践,还和勾践谈笑嫣然,心中不忿,起身,拂袖不顾而去。
演员伍子胥不懂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以为自己只是一个观众,一个清醒地旁观者,看电影看到尿点处便可起身去尿尿,浑不觉的自己也是一个入戏已深的戏子,再也无法从戏中脱身而出,除非死。
著名评论家伯嚭见状,谗言张口而出,顺势一击,把伍子胥残存在夫差心中的地位击个粉碎:古话说“同声相和,同气相求”,大王您行仁爱之事,仁者宜留,不仁者宜去,伍子胥离席,怕是自觉惭愧吧。
这一击很是巧妙,巧妙地在夫差心里埋下一颗钉子——在心怀大志的夫差心中,堪可比拟的乃是前世圣君贤主,你伍子胥自比诤臣,其实是格局不够,哪知道寡人的性本高洁啊。
于是,勾践归国,开始了伟大的复仇。
恩将仇报,致命一击
先破强楚,再服近越。志得意满的夫差把目光投向了北方。在吴国的北方,是强大的齐、晋两国。只要拿下齐国,称霸中原不再是梦。
而夫差全然没有注意到卧榻之旁已不再酣睡的越国正励精图治、厉兵秣马,要一雪前耻。
越国对吴国的威胁,是心腹之疾;而齐国,只是疥癣微疾。大王您不先灭了越国,而去攻打齐国,这顺序不对啊!伍子胥这样提醒吴王。
吴王给伍子胥的回应却是对齐国战争的胜利。
又过了几年,吴王准备再次攻打齐国,越王勾践一边积极响应,表示愿意率军助吴;一边重金贿赂伯嚭,请他怂恿夫差伐齐,以消减吴国国力。
伯嚭为除掉政敌,建议吴王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去约战,想通过齐国之手干掉伍子胥——若是齐国能一怒之下杀了伍氏,多好!
伍子胥对吴国局势很是担忧,在出使齐国时,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一个大夫,希望在吴国——或是自己——有难时能保全血脉。
将攻齐时,伍子胥再次以“心腹之患”的说辞规劝夫差,要夫差先破越国,说:如果不这样,会后悔莫及的。
对这样扫兴的言辞,吴王早已厌倦:对什么“你会后悔的”之类的话,寡人回应的照样会是一场胜利!
果然,夫差再次大破齐师,打了胜仗回都后,伯嚭又乘机进谗言,给昔日的恩人、如今的政敌伍子胥致命一击:前次大王想攻齐,伍子胥以为不可,后来大王您胜了,伍子胥竟心生埋怨,毁谤大王的图霸事业。这次您亲征攻齐,伍子胥因劝谏未果,竟不顾大局,装病不出,就是希望吴国失败,好证明他的论断的正确。而且我听说,这次他出使齐国,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敌国大臣。这只怕是祸乱的征兆,大王您不可不察啊。此人宜早除去,以防不测!
这一番话,可称谗言典范:以谏言不被采纳,说伍氏心生怨气;以伍氏多次强谏,说他毁谤夫差;以伍氏称病,说伍氏希望吴王失败;以伍氏托付儿子,直指伍子胥通敌……每一桩每一件都查有“实据”,并由此推导出一个其实并不存在的结论!全是猜测,但胜在把握住了君王的猜忌心。把握人心的谗言,才是谗言的最高水准!而伯嚭,他做到了!听了这番话,夫差怕是心惊了好一阵子:幸好有伯嚭点醒,不然,寡人危险了!
最后,伯嚭还很“体贴”的建议:此子不除,恐生祸乱!
早就对伍氏不满的夫差当即大怒,派使臣赐伍子胥自杀。
自以为是观众的伍子胥,这一次再不能旁观,但伍子胥还是没有作为一个戏子的自觉,自杀前,伍子胥对门下舍人说了另一个惊人准确地预言,“我死以后,请将我的眼睛悬挂在都城东门,我要亲眼看到越国的侵入、吴国的灭亡……”
至死不悟的伍子胥,死后还想当一回观众,要看着吴国的灭亡。夫差听到此言,更是恼怒,将伍子胥尸体以马革裹住,扔进江中,任其漂流——想看?就是亡国也让你看不到!
其时吴国兵锋正盛,国力正强,这盛世危言,便是匹夫村莽听了,也会不屑一顾,觉得荒谬。
还是谄媚之言好啊,披着华丽丽的外衣,赏心悦目。
乐极生悲,国灭身死
没有了政敌,奸臣的奸相却是不那么现行了。
后面的故事于是简单了,吴王伐齐,得胜。尽出吴国精锐,和晋国在黄池之会上争霸,因晋国内乱,吴国成功地夺得霸主地位。
所谓物极必反,但这一天对吴王夫差来说,未免来得太快了一点。
吴国为争霸事业,精锐尽出,家里只剩下一些老弱。勾践趁吴国空虚,大举进攻。等会盟结束,顶着霸主光环的夫差急匆匆回国。途中告急不断,吴军将士心系家乡,一日数惊,加之长途回师,将士疲惫,与越军交战,一触即溃。
被昔日做仆役差事的勾践打败,夫差气急交加,训斥伯嚭:“你说勾践不会有反心,会报寡人恩德,我才听了你的话放勾践回国。现在越国来犯,你去和越王议和。议成则罢,若是不成,寡人就把当年赐给伍子胥的剑赐给你(自杀)。”
事关性命,伯嚭着慌,也效法当年文种故事,奴颜卑膝请求议和。勾践当时实力不足灭吴,于是同意议和。
以此战始,吴越两国间的实力天平倾向越国,越国逐步争霸中原,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霸。
4年后,勾践再次伐吴,围姑苏城三年,彻底打垮吴国。灭吴国。把夫差流放到一个地方,“封”百户,夫差不堪受辱,自杀。自杀前,大悔没有听从伍子胥之言,对随从说,我死后,请在我眼睛上蒙上“三寸帛”,到地下,我无颜见伍子胥。
观众夫差用生命的代价,在见识了演员勾践的演技后,却宁愿蒙着眼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对,睁着眼都看不透剧情,伍子胥不停地剧透也还是看不懂——人心难测,不看也罢。
勾践灭吴,进入姑苏城,所谓亡国只是亡君,夫差身死,而百官却在为勾践称贺。
给越国放过水,为勾践说过话,成功干掉一心谋越的劲敌伍子胥……伯嚭也在朝贺的官员队伍中,正暗自得意间,却惊闻勾践下了诛杀令——伯嚭绝想不到,勾践灭吴后,朝廷中第一个被杀的居然是自己,而罪名居然是不忠、受贿、勾结越国。
不知这位著名的评论家,对这一幕会作何评论。
文末乱弹
1)楚国申包胥的哭于秦廷数日,是相信秦国最终会看到存楚有利于秦。秦哀公的出兵,自然也是因为出兵有利于秦。至于让申包胥先哭上个几天,不过是等待最佳的出兵时机而已。
义利义利,义字后面,一定有个利字! 各位方家不可不察。2)周天子威权极盛时,没有备案过的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原谅的。在东周时期,所谓的不灭他国,也和天子权威盛衰相关。征讨,也得要借着天子的旗号。灭国,那是要天子下令才行的。但吴越相争的年代,时代不同了,还以几百年前的事作为效仿的目标,可见夫差的迂腐。同时,春秋初期的不灭他国,也和那个时代普遍认同的观念相关,事实上,不灭他国更有利于霸主地位的建立。时移势易,夫差不灭越国,确实是大失误。
回头看,大预言家伍子胥每次预言都宾果正中,包括托子于齐。唯一没有预言到的,就是他会死在他当年力荐力保的同乡手中。“同病相怜”这个成语,在这里,变得那么的可怜又复可笑。3)伯噽的种种说辞,都是在揣摩吴王的心思基础上,以大义之名,行小我之私,这,才是奸臣的可怕之处。
因为上下纵横博弈的存在,用人知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4)这个故事好多成语。除了上面说的“同病相怜”,还有很多。
其一,伍子胥见吴王同意议和,叹了一句,说了一句很有名的预言: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后,必能让吴国陷入泥沼。
其二,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来了个完美的反击,卖出霸业的第一步。
其三,勾践功成,熟知勾践为人得范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退隐,(据说是带着西施)泛舟江湖,好不逍遥。而留在朝中的文种,却被勾践赐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都是成语。还是据说,范蠡后来发了大财,自称陶朱公。后世多以陶朱公比喻有钱人。
觉得我写的不错,请给点个赞呗!
(请点左下的“喜欢”,谢谢哦)
更多春秋小故事,请关注我的专题《野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