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莫扎特,绝大多数人会想到“天才”这个词。
莫扎特一直被称为神童。神到什么程度呢?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能准确分辨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音调是“高于中央C音的第二个八度音的升A调,还是低于中央C音的降E调。”
如果你不懂这专业术语是啥,不用担心。因为我也不知道。在音乐上,这种分辨能力被称为“完美音高”,大概在1万个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可以说是万里挑一。
这一能力似乎证明了莫扎特就是个天才。但大家别急,先听我说接下来的故事。
日本有个心理学家组织了一次测验,招募了24个2-6岁的孩子,对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音高辨别训练。训练完成后,发现这些孩子个个都具备了完美辨别音高的能力。
也就是说,通过培训,原来1万个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的能力,变得人人都可以拥有。
如果你还知道莫扎特在6、7岁的时间里,受到的音乐训练强度比这些参加实验的孩子们还要大,培训的时间也更长,你就丝毫不会对莫扎特的“天才”感到意外了。
著名的钢琴家郎朗曾说过一句话:
“没有勤奋就没有一切!至于天才,我将其理解为一种无限的伸展性,也许一个人只要具备一丁点儿天才,就可以扩展成很大。”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理解天才更多的可以靠后天不断的努力来成就。
你可能会反驳:我都已经这么努力了,每天花了大量的时间练习,按照“一万个小时理论”早成天才了,为什么一点都没效果?
那你就得停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练习方法是否正确了。错误的做事方法永远不会带你到正确的地方。
谈到方法,第一点要说的就是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可以量化的及时反馈体系。比如你要练习一首曲子,就要求自己“连续弹三遍不出错”;如果你要背单词,你可以规定自己在每天专门抽出来背单词的30分钟内记住多少个单词,然后每天逐步加量。
确定了目标并能够获取反馈的好处,就像你跑马拉松,你知道要跑多少公里,并且在每公里处设置提示标,你就更加清晰大概还要多久。
可以量化的反馈体系会大大减轻你的心理负担,让你感觉要去的地方也没有多远。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还要坚持多久,才能到达目的地。医院设置排号系统也是出于这个原理,知道了前面还有多少人,等待的过程就没那么煎熬。
第二点,就是关于纠正大家对努力理解的一个大误区:认为只要时间花到位,结果自然会出现。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武术大师,只是扎了10年马步,能行么?不可能。
显然,你的马步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如果还只是继续扎马步,而不干别的,那么,你用时间堆砌可能毫无意义。所以,练习过程中要注意的就是走出舒适区,去挑战一些新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不断地巩固已经熟悉的内容。
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过于逼迫自己,动不动就挑战不合适的高难度,不然容易导致倦怠甚至放弃。
只有做到了上述两点,你的努力才可以称之为有效的努力。
只有做到了上述两点,“1万个小时定律”才能发挥其大大的威力。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文章的内容:
1 想成为天才嘛,方法,努力都很重要啊。
2 瞄准努力的目标,并建立可以量化的反馈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最好是有高人指路。
3 付出大量时间并不一定能有回报,只有迈出舒适区的练习,才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