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去单位通勤的地铁上,我专注听了开营预习课程,恰巧最近在看习惯类培养书籍,至少读了3本,对各本书中间提及的习惯培养技巧烂熟于心,准备好好在分身术训练营中大展身手,突然听到易大的开篇对各种实操类习惯培养的质疑,我“脑”中一怔,想想刚刚执行1个月已经流产的早睡和早起计划,想起不少“三分钟热度”最后失败的计划,难道仅仅是自己意志力不够导致的吗?
听完永澄的课,我醍醐灌顶,收获颇多,就以下几点和大家做个分享。由于水平有限,还希望大家多多探讨,我们能碰出更多的火花。
第一、 追溯“本源、根本”。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沉迷于眼花缭乱形式多样的“术”,而忘记了“大道至简”的“道”。比如说习惯培养,我们可以用奖惩、我们可以用日历表格画圈画叉,设置例外规则,以及替换方案等手段来完成,但是还是会发现有各种原因我们达不成既定的习惯培养目标——既让培养的行为内化为习惯。什么原因?易大指出——在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先想清楚自己要达成的目标,即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培养这样的习惯,一切具体的习惯背后的“元习惯”是什么?
第二、 “分身术”与“积极主动”的关系。斯蒂芬柯维《高效能人事的7个习惯》中,“积极主动”是要培养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不仅仅指的是行事和做人的正向态度,更多的是在行事和做人中就个人价值正向积累对资源进行选择,拥有主动权,成长为自己最期待的那个样子。所以在“积极主动”四大层次中,都是自我不断内向成长,扩大自己的影响圈,而非由外界不断压缩自我成长影响范围。所以我认为积极主动的习惯中,最核心的是自我意识和自我选择。”操之在我“的精髓是我,当然我可以分为大我和小我。大我是理性的,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能够有选择,使主体的选择能够符合正向价值积累的,小我是容易激发的,趋利避害并且只顾当下的,所以要避免小我控制主体,做出不符合个体长期发展的行为,首先我们要做觉察到自己对刺激的回应,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trigger,触发器的敏感度以及每次做出此行为获得奖励。这样对自己惯常的行为(习惯)——好或者坏进行分析,才能够在坚持不懈的分析中理解和理性分析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无头苍蝇,盲目自卑或者自大,进而摸索出规律,熟悉小我的运作方式,为将来要培养的其它习惯创建科学的思考模式。所以,第一步”觉察”-----即分身术的培养,就变成了习惯培养的基础“元习惯”。
第三、 “分身术”培养的工具化。在理顺了第一和第二两个思想层面的认识问题,从“行为本质”和“积极主动”四大层次的阐述解释了”分身术“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后,我认为大家迫切要解决的是”How”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是成人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成人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听懂或者看懂,而是能否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之后改变自己的行为进而创造价值。永澄深谙“大道至简”,简单有效才可以激发成人学习的欲望,必须有成就感,哪怕一点点,也会激发成人学习者的求知欲。所以,一张简单但内容完整的“积极主动自我觉察表”,用封闭问题以及开放问题询问方法,对事件(行为)用行为本质模型进行分析,最让我惊喜的是永澄设计的自我选择方案,以前我从来都是认为1种方法只要解决了就是好方法,但是面对表格的3种解决方案以及我承诺的书写,我相信这一定是积极主动的个体自我负责的态度和行为。最后的“实践结果”是对事件(行为)的复盘行为,只有不断的自我觉察-分析-解决-复盘,周而复始,我们才能提升自我的能力。
可以看出虽然是短短的一堂基础课,从课件组织的深入浅出、逻辑顺序以及讲解方式来说,都很符合成人学习的理论。首先,让我坚信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的动作一直操练(觉察表使用),才可以打好成长的基础,正如造房子如果基础没有打牢固,就开始盖楼房,最终房子的质量堪忧。其次,“万物唯心造”,这句佛教的名言强调不同个体对外界反应的不同,而导致主观行为的千差万别。如何对事件的刺激做出回应,避免在外部动机刺激下去做事,损耗内部的兴趣爱好等,变成一个低效能的人,关键就是是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最后,行为本质的分析图,让我能够跳出行为和事件本身,分身去抽丝剥茧观察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找到需要修正和改进的地方,形成下一步的行为,积极主动去行动。
“知行合一“才能走的稳健走的远,我准备在接下来参加分身训练营的这段时间里,坚持用”觉察表“进行对自己目前能够观察到的一些行为和事件进行分析,认真填写此表,在每周进行回顾,找出应对的下一步行动,做好基础的训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让我们一起从简单又厉害的”觉察表”开始我们的“分身术”训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