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
昨天是收获最多的一天拿到四张证书:分别是2016年通州区政府嘉奖证书、通州区教科研简直研训员聘书、通州区中小学中级职称证书、省十三五规划课题论证会上执教公开课证书。看着一张张证书,恍然是在前行中的一串串脚印,尽管很浅,但代表的是我的努力,前行的历史。
在二十年前,我将自己定位于做一位好老师,那时刚刚担任实验班班主任兼语文老师,那时把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解题中,每天规定自己做一套试卷,发展到看到试卷就想做一做。那时的我并没有感觉到教学的快乐,在每天与试卷的搏杀中异化自己,每天的阅读视野很狭窄,就是教科书、教辅资料,其他都未涉及。对学生的分数也格外敏感,稍有发挥失常便会呵斥,学生与我渐行渐远。
更为悲催的是,尽管我的高考成绩不俗,并没有收到预期的赞扬的目光,每次的活动都没我的份,因为我连通州区骨干教师都不是,我只是一个“会揪分的机器”而已。因为学术称号的参评是需要文章的,我在评到高级教师以后基本未写过文章,大学中洋溢的诗情早已和青春一起消逝。
2011年,我开始慢慢走出自己的世界,将视野伸向广阔的空间。起初是跟着师傅一起参加读书会,发现周围的人都看过很多书,而我,有很多连名字都没有听过,我开始和张青云老师一起结成阅读互助组,一起阅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每章都写下3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彼时,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歌顿咖啡馆,点上一杯拿铁,在氤氲的香气中敲打着键盘,直到夜色降临;并在老同学的指导下,开始写一些散文,慢慢地,消失的芳华又重新回来,我敲击着键盘,敲击着喜怒哀乐。
从爱上阅读和写作开始,世界变得豁然开朗,我也变成了受孩子喜欢的老师。因为我能给他们将无穷的故事,昨天花半节课给孩子们讲了鲁迅的爱恨情仇、是是非非,并用张文质先生的话做总结:鲁迅之所以特别看中钱,因为童年缺钱的经历使他整个人生特别不踏实,也使他睚眦必报。
也许,当初阅读和写作只是抵抗寂寞的最不计成本的方式,但没有想到给我带来很多的回报,至少我也可以在表格上理直气壮地填上“南通市学科带头人”,而且不仅要写文章,还要上公开课,只是为了应对别人的挑衅“你有什么了不起,考得好不等于教得好”。我听了这句话很坦然,至少能有人承认我是一个考得好的老师!
在孩子们静悄悄的做着作业的时候,我也在完成着我的作业——每天简书千字文。岁月无边,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够找到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抵抗生活中的洪水,而且这种方式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优雅,让薄凉的心,迟来的梦,亦闪烁出难言的美丽。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