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40分)
唐伯虎小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出了超人的才华,并拜在大画师沈周门下学习绘画。唐伯虎的绘画功底深厚,加上刻苦勤奋练习,在一年的时间内很快地提高了绘画技艺,沈周经常称赞他。
渐渐地,唐伯虎有了自满的心理,细心的沈周察觉到了。一天,沈周把唐伯虎叫来吃饭。席间,唐伯虎提到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希望老师能同意他回家。沈周笑着说:“酒喝多了,有些热,你去把窗子打开吧。”于是唐伯虎上前去开窗,可是怎么也推不动那两扇窗。他这才发现,那窗子竟是老师画的一幅画。唐伯虎脸红了,他走到老师跟前说:“老师,请您原谅弟子的无知,我要留下来继续学习。”
从此,唐伯虎再也不提回家的事了。他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加倍努力地学习画画,终于成了著名的大画家。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
(1)选好角度,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解读材料:这则材料讲了唐伯虎学画时因为沈周经常称赞他,便骄傲自满,沈周察觉之后没有批评说教,而是让他去推自己画的窗子,这无声的教育让唐伯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唐伯虎知错就改,从此专心致志、努力画画,终成名家的故事。立足材料,抓住主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立意:
1.从唐伯虎面对沈周的称赞便有了自满的心理得出:应正确面对别人的赞赏,不能骄傲自满,应谦虚好学,需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2.从唐伯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潜心学画得出:要知错就改。
3.沈周作为老师没有直接批评说教,而是通过画窗让唐伯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由此可以得出:教育或劝说别人需要艺术,要讲究方法策略,不教之教,是为善教。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看马铭泽的佳作。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马铭泽
“你不知道,这回数学我考了九十五分。”我昂首挺胸,洋洋得意地向我同桌说。“哇,最近学得真不错。以后也要继续努力啊。”同桌拍了拍我的肩膀,向我竖起大拇指。一次数学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的我,已经被这巨大的成就感冲昏了头脑,见了谁都会夸耀一下。看了同学们的自愧不如的表情,我心中又多了一份欣喜,没想到数学对我来说这么简单。我没有在中秋节饮酒,却有了“我欲乘风归去”的轻浮之感。听到一向学习成绩比我优异的同桌对我的称赞,更是任由自满情绪溢满胸膛。
随后,我竟不识趣地问了起来:“你这回考了多少分呀?”同桌顿时有些语塞。我便变本加厉的问起来:“快给我说吧,我一定不给其他人说的。”这时我脸上洋溢出了胜利的笑容。同桌也尴尬的笑了笑,说:“其实我考了九十七,但是你的九十五也已经很好了。”同桌自信又体贴的话,犹如一盆冷水,泼向了正沐浴在自满造成的温暖阳光中的我。我的笑容凝固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弄巧成拙的脸红。
过了片刻,我坐了下来,同桌也开始复习他的功课了。虽然我已经不再感到羞愧,但我却在朦胧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永远不要为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因为,有一个道理永远没有错,那就是: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就算自己再怎么自满,也要知道还有比自己水平更高的人。
而且,谦虚自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一定会帮助人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不足,取得进步;自信不是自满,我们要相信自己,不怕困难,而不是过分迷信自己的能力,去轻视他人。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道理,做一个谦虚并自信的人。
除此之外,我们在讨论自己事情的同时,还要注意他人的内心感受。不要向他人吹嘘自己,这么做要么会让他人产生自愧不如的自卑,要么会让别人有对你过分自满行为的厌恶。所以,我们有什么理由要特意向他人吹嘘自己呢?
后来,我也学着同桌的样子,拍了拍他的肩膀,略显不服的笑着说:“真是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呢。”他仿佛也看出了我的转变,对着我会心一笑。随后,我们又一次投入到了繁重具有挑战的学业之中。
点评:优点:1.能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正确理解题意,立意鲜明且积极向上——学习中应懂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应谦虚谨慎。
2.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富有画面感。
不足及修改建议:文章前半部分叙事完整,描写生动,但后半分议论的内容太多,太过啰嗦。建议第三段具体写一写自己的做法,默默努力后,再次取得好成绩,自己是怎么做的,前后形成对比。 同时把最后三段整合成一段,用一百多字、大概占三四行作文格子,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即可。
写在后面的话:你认为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你借鉴的地方?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适当修改?请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想法,让我们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