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不是伴侣关系,也不是亲子关系,而是与自我的关系。你真正了解自己吗?会与自己相处吗?其实你如何对待自己,便会如何对待这个世界。也许会有人要求你对别人尽义务,而我只想鼓励你,多爱自己一点,你才是最重要的人。
——《假性亲密关系》第二部分《与自己对话》
一
在当今这个时代,自我这个话题总是被议起。因为我们也越来越有可以谈论自我的空间,因为们可以自由的进行自我选择。可是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仅仅把想要当成了需要。
问:你为什么要恋爱、结婚?
答:因为自己到了一定年纪应该稳定下来了,家里人也比较着急,看到周围的同事、朋友也都结婚了,所以就结婚了。
这种选择上的自由,更多的是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就像书中作者说:当一个人告诉我她走进一段感情是因为年龄、家人和社会压力时,她的真正需要可能是自信、安全感、归属感,以及被认可、被尊重、被接纳等。
问:你为什么想要很多钱?
答:因为有了钱别人就会尊重我,所以我需要的其实是尊重。
在作者看来,能清楚区分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并能明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判断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因为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人生或许就是朝着完全满足的完美状态无限接近的过程。那么,成长就是一个以不断获取新的能力和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
二
反观我们的父辈,他们并没有这么多的自我。在信息并不怎么发达的50-70年代,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年轻时便确定了职业和婚姻,而我们在同样的年纪却需要面对更多的不确定性,需要花更长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自我探索。所以我们会发现,丰富的社交选择反而增加了恋爱前做决策的负担。
所以,在这个现状下,作者建议:
首先,要承担起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责任。要主动寻找自己最喜爱生活中最合适的位置。在不断的尝试和体验中,发现最符合自己内心愿望的情感模式。
其次,要始终将自我成长作为亲密关系中的核心目标。因为害怕受伤或者害怕孤独而妥协,会让你在亲密关系中越发感觉困惑。
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创新,不玩别人的游戏。如果你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那么你尽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游戏规则,宣扬你的价值观念,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在无止境的学习、对话和反思中不断成长。
用埃里希·弗洛姆的话来说,最终我们将会获得的真正的自由就是“带着从创造性和完善的人格,自发地以超越传统的方式与他人和世界重新紧密相连”
三
孤独
在经过前两轮的预设后,很多人开始认真思考自我。可是当你思考的越深入,或许你会感觉到越孤独。书中作者描绘了一副场景:我们因为孤独而走入了感情,走入朋友圈子,走入婚姻,放弃机会,改变计划,苦苦追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孤独成了很多人的心魔,甚至主导我们的生活。
孤独不仅是动词,也是一个形容词;但是我更愿意用独处来形容它。生活中,我是需要有独处的,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能够很好的去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遇到挫折或者难过的事情时,能够向内看到自己。
就像作者所言,真正自信的人,无须取悦他人。即使被他人排斥,你依然可以面对,并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接纳这种情绪,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好,从而获得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
焦虑
为什么有的人说到自己单身,会不自觉地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感觉?为什么看到别人成双成对,就会感到不甘心、不愉快?这些都是源于对自己情感生活的不可控性。
因为缺乏掌控感而产生的焦虑,很多人喜欢把原因归结于外在条件,比如“还没有遇到对的人”“好男人太少”“没有眼缘”等等。这样的自我说服,是将不可控因素和自己的掌控感剥离,以备在失望时可以保留些许信心。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反而是在进一步剥夺你的掌控感,因为这是将问题归结于概率、运气,你会越发感到无能为力。作者在此提出了两种策略:
1.增加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掌控感
2.增加对脱单问题的掌控感
·你长期但是、找不到伴侣,是因为哪些心理或情感障碍?你做过哪些尝试去消除这些障碍?
·你认识的异性的渠道足够多吗?是否还有未尝试的渠道?
·社交中的能力和意识,你是否还有提升的可能?
·你希望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目前的社交方式可以传递这种印象吗?
·你对自己在两性交往中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吗?
·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伴侣类型?你如何识别这样的人?
·你希望与未来的伴侣以怎样的方式相处?这会给你带来什么?
增加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掌控感
自卑
作者首先解释了自卑是怎样形成的——在人际关系中的创伤,会导致一个人进入到自我保护的状态,不加选择地屏蔽一切来自外界的反馈;然后阐述了自卑感为什么如此顽固——人天生就具有横向对比的能力,自卑感也是我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不满;最后面对自卑,作者给出了两个出口:
1.了解自卑,先与自卑为友
2.拍死坏习惯
把那些让你陷入自卑怪圈的坏习惯揪出来,狠狠拍死,因为他们都在蒙蔽你,让你自以为已经把问题解决了。比如:取悦顺从、贬低批判、期望值过高、悲观、逃避、归因于外界。
走出自卑,是一条重新审视自己生活、重新定义自我价值、重新设计自我行为的漫长之路。走出自卑,需要你对客观现实和自我认知有强烈的渴望,这样才能够打破长久以来的自我偏见;走出自卑,意味着要学会忍耐自卑带来的不适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优化自己的实际行动上。
四
在本章的第四部分,作者从自己与自我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认知的方式来进行阐述。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章节讲到——没有“对的人”,只有“对的关系”
我们呢都喜欢自己获得幸福,所以即使“是否是对的人”这种判断方式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疑惑,也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寻找。过去的视角是无法帮我们预测未来的,害怕受伤害的人却又竭尽全力想要预测未来,结果就是我们一直在找对的人,但这种寻找可能永远都没有结果。
当我们说“对的关系”,强调的是两个人在一起之后,这段关系所产生的,被爱情滋养出的东西。如果两个人因为彼此的存在,都变得更好了,把彼此性格里好的一面带出来了,这就是对的关系。相爱就是要共同创造一个未来,谈恋爱就是要试试看两个人的互动能够创造出什么。
每个人都会带着疑惑、不安和不确定走入一段感情,对的关系不会要求你立刻坚信,而是让你逐渐变得虔诚。对的关系不需要通过说服辩论来消除你的疑虑,而会用行为、体验和经历来抚平内心的起伏。两个人的过去都是不可能改变的,和他(她)在一起,看到的不是过去有多少重叠或匹配的方面,而是未来可以一起创造怎样的美好。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这个能和你一起创造未来的伴侣,就是那个对的人。
自我认知的提升,也是思想成熟的过程,能够让我们跳脱非黑即白的认知定式,获得更辩证、更灵活的视角,过往的许多困扰也就迎刃而解了。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也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过挫折和痛苦,如果可以理解每一段经历的意义和影响,便可以大大降低自身的焦虑感。
最后,自我认知的提升让你有能力和自由去选择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他人和自己。你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不再为任何无谓的事情而痛苦,因为你了解一切痛苦的意义和原因。最后,你不再恐惧死亡,因为当你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时,会明白死亡不是终点,我们的生活也不会因为无法避免的死亡而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