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人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把这些“不开心”的情绪全部赶走,每天沉浸在幸福的快乐当中,但是不开心真的可以停止吗?《如何停止不开心》,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有点“水”,感觉又要给你打鸡血、灌鸡汤,告诉你一些情绪管理的套路,但实际并非如此。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how to stop feeling like sh*t》,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当代青年的普遍状态,让人更能产生共鸣。
▲解构
心理顾问安德烈娅·欧文(Andrea Owen)在她的作品《如何停止不开心》中,对引起负面情绪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归类,包括自我批评、讨好别人、完美主义、灾难化思维、装作无所谓等14种状态,就像展开一张情绪地图带你找到自己的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和一些思维工具。下面我将展开探讨两个令我感触最深的观点。
Part1.指向自己的尖刀——自我批评
每个人都会有相似的感受,好像心里总有一个人像板着脸的教练一样,严厉地斥责你的一举一动,不断对着你的一切评头论足。照镜子时,那个声音在说“你看你胖成什么样”、“看看你脸上的痘”、“看看你的塌鼻梁”;上台时,我们鼓起勇气做了一个演讲或汇报,那个声音在说“你看你刚才说的结结巴巴的”、“这些部分都没说清楚”、“台下观众的脸色不太好”,等等。这些耳熟且刺耳的话,就是我们经常会对自己说的话。
自我批评可能来源于小时候父母的严格要求,可能来源于一段不太成功的亲密关系,也可能来自于总是不断要求更好的社会文化。我们慢慢认同了这些负面的声音,并把它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这种自我批评的声音就像是一个小皮鞭,一直在抽打着你让你前进,好像这样你就可以变得更优秀,但往往也会把快乐越推越远。而这种认为自己“不够好”的负面情绪则总是萦绕在你心头难以消散。
这本书提出了三个面对自我批评的建议:①承认消极对话的存在;②弄明白到底是什么让自己不开心;③和自己进行温柔友好的交谈。我们可以列一个生活清单,罗列出外表、家庭、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然后针对清单里的每一项,找出其中可能存在的自我批评。下一步,再列出生活中你很讨厌的别人对你的评价。通过进行交叉对比,能够找到其中高度相似和重叠的地方。这样操作下来就会发现,这个“恶魔”真的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你有能力和它划清界限。
Part2.面向世界的面具——麻痹机制
我们总是给把友好和善意留给他人,有求必应,却很容易对自己苛刻。即使在自己非常艰难的时候,都总会下意识想把痛苦藏起来,只展现出积极的一面,好像把自己都骗过去了。这时麻痹机制就开始出来“作妖”了。它会让我们和自己的内心保持距离,逃避那些让你感受不好的情绪。听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方式,但其实是在透支我们之后的健康、快乐、勇气和能量。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书中同样给到了三个方法:①体会自己的感受;②产生好奇;③设置受控的情绪闸门。负面的情绪就像受伤后会疼一样,提醒你这件事情让你不舒服了,可要注意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了。所以体会它、感受它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当情绪出现的时候,调动出你的好奇心,而不是你的评价、责备那一套自动化的反应。主动发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这样的情绪?”开启了好奇的模式,下一步就是找到可以调动出那些难受、紧张、焦虑的情绪的闸门。不论是在淋浴时大哭一场,还是夜晚喝到微醺,运用适合自己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并在这部分主动的发泄和疏导结束之后,重新收拾好心情,回到你要面对的生活中去。
▲延伸
看见自己,是打破情绪枷锁的法宝。只有营造出和自己进行对话的机会和氛围,才能真正做到直面负面情绪,将它们与自己的过去建立联系,慢慢地与它们和解。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缺点或事情可能如何出错上。实际上,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练习快乐和喜悦。 偶尔的崩溃是可以的,但必须清楚自己处在哪个阶段,并且明白什么对你来说很重要,做出清醒的选择。请要足够相信自己,负面情绪只是暂时的状态,无法控制住你。你会在火焰的另一边安然无恙地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