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我想的是人生,说起人生,我想到的是《斯通纳》——《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
斯通纳,平凡而又不甘的一生,可怜亦可敬。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联想到我自己。
斯通纳的一生像石头一样活得很单纯,他外表冷淡,但这只是不善经营人际关系,他有一个虚荣的妻子,还无法维护好和女儿的关系,更不用说他只有两个朋友,工作了40年依然当不上助理教授,还写了一部没什么名气的专著。斯通纳包裹着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的失败感,他和我们一样感到人际的无措,在屡屡的失败中变得无足轻重,感到深深的无力,好像重量被抽空,价值被磨蚀,存在感被消解,斯通纳的外表是我们每个人深处的自我写照。而他的精神肖像,又是我们都想成为的淳朴素人。这种庸碌的伪装是维护真理的勇气。斯通纳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精神探索者,他有自己最珍视的价值,知道自己爱什么,并坚持自己的爱。
像不像自己,所以,有种说法,每个人都是斯通纳。
斯通纳的生活中的确也出现过某些美好的事情,但最后却都以悲惨收场。他很享受指导学生的滋味,可自己的教学生涯却遭到恶毒的系主任的扼杀。他恋爱了,结婚了,可是不出一个月就意识到夫妻关系很失败。他疼爱女儿,可是后者却转而逃避自己。一段婚外情让他尝到了猝不及防的新生活,可是最后却发现这份爱情脆弱不敌外界的纷扰,就像学院不敌世俗世界。年届42岁的时候,他开始沉思,“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在知天命的年纪,却丢失了方向,没了激情,也就没了生命。
就像他的挚友马斯特思评价的:“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它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又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安身之地。”
作者在一次罕见的访谈中论及斯通纳:“我觉得他是个名符其实的英雄。很多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觉得斯通纳的人生太可怜和不幸了。我却觉得他的人生过得很好。显然,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要好。他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也充满感情,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重大……在这部小说中,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斯通纳对一份工作的感觉……一份这个词语所体现的良好和体面意义上的工作。工作给他某种特别的身份感,成就了他的自我。”
我读斯通纳,可敬有,但可怜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