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杨绛传》里的杨绛,赞同英美人把社会比作“蛇阱”:只见“阱里压压挤挤的蛇,一条条都拼命钻出脑袋,探出身子,把别的蛇排挤开,压下去;一个个冒出又没入的蛇头,一条条拱起又压下的蛇身,扭结成团、难分难解的蛇尾,你上我下,你死我活,不断地挣扎斗争。钻不出头,一辈子埋没在下;钻出头,就好比大海里坐在浪尖儿上的跳珠飞沫,迎日月之光而斗辉,可说是大丈夫得志了”。
反复品读这段文字,才突然间悟得,原来我们每个人,很多时候,烦恼的源泉源于此。
昨天讲完公开课后,很多人对我上课的评价非常高。昨天晚上接到了小雨打来的电话。其实刚开始接电话的时候,我就隐约感觉到,她想向我索取什么。果然,他们班要讲公开课,想借用我的课。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是特别不情愿的。我辛辛苦苦准备的,凭什么要拿来为你们所用,凭什么要成为共享的东西?而且你和我的交情还不至于让我付出我的心血吧!
满肚子的气愤,幸好我是在外面带着孩子散步,没有将这种难受及时蔓延到自己的身体里。她要我回到家里给她发,或者是第二天从我的U盘里拷。
什么?你跟我的交情真的就到了这种地步了吗?回想一下之前你是怎么对我的?
其实,也不是完全不想给。心里还有好几种声音不停地对自己说,“你怎么就这么小气?这一节课把课件给她又如何?他真的保证比你讲的还好吗?再说这也是你模仿名师的课,不是你自己的独创呀!即使是自己的独创,那又怎么样?能被别人看见,不就是一种自我的肯定吗?再说如果你不给别人,别人是不是就没有渠道获取了呢?
所以说,还是应该给别人,怎么样也算是帮助他人了吧?帮助别人,对自己来说不是一种福报吗?不是自己才学的心理学,帮助他人最能让自己开心快乐吗?”想到这里,其实内心并没有刚才那么难受了。难受的只是浮现出与小鱼交往的点滴。
跟小雨,我们是这个单位搭档时间最长的两个人。从一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处于配合中,是班邻的关系,从来没有分开过。也许她的年龄比较小 ,又或许自己以前真的比较孤傲。所以跟她,一直没有真正走近彼此的心里。
可能是彼此的性格不对,也可能是自己觉得他太过势力,眼睛总是往上看,但是又没有那种能力和运气,不断依附的那些人陆续都离开了她。关于她,有一件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当时,老家有一些核桃树,核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想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朋友圈销售一下那些核桃。妹妹处理了很多,但是我一点都没有卖出去。
妹妹抱怨我不当回事,没有用心卖,觉得我也应该像她一样,在同事中进行宣传。我真的是发愁,因为以前的我,一直缩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像乌龟缩在自己的壳里一样,不敢去跟外面的人交往,而且这种社交恐惧最容易形成习惯。我很畏惧与人打交道,感觉是在央求别人买自己家的东西。
而且我不太会聊天,跟人总是直来直往。跟同事的交往仅限于打招呼的交情。
我只是跟班上的人和邻班的人说了,说我家有核桃的事情。我还特地跟小雨说了,其他的人我不报希望,小雨应该能行吧,她花钱那么大手大脚,而且也亲耳听她说过,她需要核桃。
但是令我吃惊的是,跟他说了好几天之后没有反应。我也并没有期待。因为这是消费,别人需要了应该才会要。
没几天,单位有个中层领导要卖核桃,在群里发出消息来后,同事们纷纷响应,要的速度“噌噌噌”的,好像这些都不出钱。
就在这个五斤那个十斤之后,小雨冒泡了。一出手就不凡,要二十斤。中层抱歉的说,没有啦!能不能明年?小鱼满口附和,明年一定哦,一定要记得我哦!
看到这一幕,我惊了!
哇,是我的人缘不好,还是我的位置不到。平时跟别人没有交情,我们每天泡在一起,跟他没有交情可是说不过理的呀!也太明显了吧?一个人能做到这个程度,也算是脸皮厚了。
或者是她忘记了,我跟她念叨过的的话吧!我还在自我安慰着。可是即使真的忘记,那也是没有把我当成一个每天朝夕相处的真正的朋友呀!
内心真正被伤害了。我经常回想,她跟我交往的样子,她经常笑嘻嘻地对我说,“等你到了中层,可别忘记我了哦!”老天爷呀,原来我跟他交往的价值只是为了她以后的攀附。从此我跟她心如陌路。其实人是个特别奇怪的动物,尤其是女人,特别敏感。心迹完全可以通过言行表露出来的,即使隐藏得很深。相信她从我的身上,或多或少感悟到了一些吧!
后来小雨结婚,我在产假中,给她上了一份朋友礼,比其他人的礼金要高,因为毕竟我们在一起相处过。后来产假后上班,左转右转,毕竟我们前世的缘太深,面临着又要跟她搭档。看着她极力讨好我的样子,我心淡然。
其实之前的我一直是向外审视,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应该知道,人在“蛇阱”,本来就非常无奈。正如杨绛所说:古往今来,自有人避开“蛇阱”而“藏身”或“陆沉”。
消失于众人之中,如水珠包孕于海水之内,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
这是杨绛的境界。我是凡人,自然不像杨绛那样有足够的底气让别人“勿忘我”“赛牡丹”,但是,我必须明白,人,只有适应这个社会,努力地展示自己,才能真正地成长。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精髓之处在于, 无条件接纳,真诚透明,共情理解。
其实,从这个观点出发,自己碰到的所有事情都不是事。自己去所以愤恨,不理解,以前只是从自我的角度去考虑的。
我要相信每个人生活环境,学识,经历,性格等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形形色色人的出现。不能说自己是这种性格的人,就要求周围的人跟自己一样。
人本主义心理学使我的视野全方位打开,要想愉快淡然的生活,就要接纳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
为什么会自我纠结该不该帮助别人?那是因为自己视野太狭窄,怕别人超过自己不是吗?其实最终的根源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如果自己有大师级的能力,胸中有千壑,我还担心什么?
所以说,缺的还是能力,多的还是自卑。从小开始,这种自卑感一直伴随着自己。突然间想起了前一段时间听到了一句话,“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将正向的评价植入她的心灵,这会使她受益终身!”
的确是,我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实践与调整来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变得阳光,我的这种努力,不就是一直在找回那个自信的自己的路上吗?
而对于孩子来说,从小给他植入自信的概念,对她积极地评价,比给孩子任何礼物都是有价值的!
好了,胡思乱想了一堆。还是一个结论,所有的改变在于认知的改变。
我得上进,得努力,得实践,得行动,等我努力了,用心了,行动了,或许我会达到杨绛的境界:如细小的野花隐藏在草丛里,不求“勿忘我”,不求“赛牡丹”,安闲舒适,得其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