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书和各种演义中,杨家将和杨门女将可以称得上是宋朝的一道万里长城,杨家不倒,宋朝百姓就能安稳的生活,而杨家将也确实战斗到了最后一刻,杨家男儿一个个倒下了,不要紧,还有杨家的女眷。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年迈的佘太君带领杨家一众女人继续保家护国,后期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临危挂帅出征,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惊可叹,杨家似乎专门就是为了保卫宋朝而生的。
当然这都是评书和各种演义小说以及影视剧塑造出来的形象,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虚构出来的,但任何事物都可以追根溯源,之所有会出现杨家将和杨门女将的故事,正是因为宋初确实有一支杨家军,就如同后来的岳家军一样,是北宋初期边疆的长城,百姓的守护神。
杨家在宋初的第一代家主就是杨业,说起来杨业并不只是在北宋为官,他在后汉时期就跟随刘知远的弟弟刘崇,等后来刘崇建立北汉政权后,杨业就成为北汉的一名武将,杨业善骑射,从小的志向就是做一名武将,他曾对人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确实不愧为一名合格的大将,更是在军中被称为“无敌”的存在。
杨业在北汉时期主要就和护卫北汉的边疆,即参与对契丹作战,当时北汉和契丹虽然约为父子之国,刘崇自称侄皇帝,但是并非没有冲突,契丹经常掠边,动辄抢掠财物,给北汉带来了不小的困扰,而杨业大部分时候就负责对契丹作战。后来北宋建立,天下统一之势已经形成,北宋对北汉的战争也提上了日程。杨业也参与了大部分的对宋之战,再后来宋太宗攻打北汉,杨业知道已经守不住,遂劝说刘继元降宋。
北汉灭亡后,杨业就成为北宋的一员大将,其对战放依旧主要是辽军。980年,辽遣十万大军攻打雁门,杨业领数千骑兵绕过雁门关,与潘美夹击辽军,取得了雁门关大捷,此时的杨业备受宋太宗的信任,即便有人暗中诬陷杨业,也不能够成功。这个时候的杨业和潘美合作愉快,你好我好大家好。但六年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六年后,宋太宗准备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杨业是潘美的副手,这一战,决策层意见不一致,战略也不得当,最终的结果就是杨业的杨家军陷入包围,苦战至死。
史载:“杨业力战,自日中至暮,手刃数百人。”但即便如此,最终杨业还是被辽军擒获,宁肯战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杨业留下了最后一句话:"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这样的忠勇正是后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传颂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杨业在这场大战中死了,他的一个儿子杨延玉也死了。杨业之后,杨家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就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杨六郎,当然,这里六郎的意思并不是说排名第六,而是另有意思在里面,这个名号是辽人起的,里面有惧怕杨延昭的意思,因为杨延昭同其父一样也是在保卫大宋的边疆,常常与辽人作战。
杨延昭有其父之风范,在边疆作战很是英勇,保卫的城池堪称铜墙铁壁,宋真宗都说:“治兵护塞有父风。”但杨延昭之后,杨家实际上已经后继无人了,他的儿子杨文广并没有来得及建立不世战功就去世了。
杨文广曾得到范仲淹的看重,但是当时的北宋,战事并不多,与西夏有二十年的休战之约,与辽有三十年的休战之约,杨文广作为名将之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后来宋夏起争端,杨文广在对西夏之战中立功,为宋神宗看重,官职才一步步提高。再后来,宋辽边境出现争议,杨文广向宋神宗献上阵图和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有等到朝廷做出批复,杨文广就病逝了。
当时的杨文广已经是75岁的高龄,他这一生或许是有很大的遗憾的,他的祖父和父亲在对辽作战中立下大功,不愧为名将,但作为名将之后的他,却大半生活在议和中,等终于有机会征战沙场,却已经年老,或许他曾想过要完成父辈祖辈未竟的事业,但终还是没有实现。
杨文广之后,杨家就真的没落了,再也没有杨家儿郎在战场上做出一番事业,修文偃武成为主旋律,大部分的武将都被排斥,更多的武将只配籍籍无名于后世。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已经变成了传说,而半个世纪之后,北宋灭亡,那个时候杨家将早已经不存在了,而杨门女将基本是不存在的,真实的北宋历史上,并没有女子从军的事情发生,更不可能出现女子挂帅的情况。
所以说这就是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将,大家只要了解到演义中杨家将和历史中杨家将的区别,就知道他们为何在北宋灭亡之后不见踪迹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