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人》是一部特别优秀的电影,我给它打9.5分。看完电影后搜索报道和评论,发现有一些观众仍感觉这部电影让人看不懂,也对它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感到不解。 这没有什么问题,因为《鸟人》本来就是一部需要至少看两遍才能体会的电影。
我这篇文章并非影评,只是从电影的主题开始着手,把它的内容更直白一些地梳理一遍。在梳理的过程中,与大家分享我从这部电影中感受到的诸多动人之处。
电影的三主题
就我所理解的《鸟人》,在所有的线索和矛盾之中,贯穿着三个主题:birdman,ignorance,love&beloved。
1.1 第一个主题,Birdman
Birdman这个主标题,在电影中有双重寓意。
第一层寓意,最为显眼的,当然是那个超级英雄电影《鸟人》,而且角色的造型和蝙蝠侠高度相似。结合男主角迈克尔·基顿出演过蝙蝠侠1,2,观众很容易理解这里birdman的涵义。它一方面象征了瑞根曾经的荣耀,另一方面则是瑞根心中向往虚荣的那一部分分裂的人格。
然而第一层寓意只是假象,这个假象不仅在电影里遮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他们看不到主角瑞根那颗热爱表演艺术的真心;更重要的,这个假象也蒙蔽了现实世界中观看电影的我们,让我们带着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重演了电影里大众对瑞根的盲目和偏见。从而爆发出比电影自身更强的戏剧性。
Birdman的另一层寓意,则是“伊卡洛斯”,神话传说中用蜡质的翅膀飞向太阳,最终坠落的那个人。伊卡洛斯在西方文化中是经典的人物形象,类似于中国的愚公移山或精卫填海。
在中国文化中谈及伊卡洛斯,往往是因骄傲而失败的代表,这符合中国文化“允持阙中”的精神内核。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伊卡洛斯则是理想主义的代表形象,代表了为灼热的理想而不惜陨落的追求精神。
我用《诚如神之所说》漫画中的一段描写来再次介绍伊卡洛斯:
在古希腊克里特岛的某处,曾有一位名为代达罗斯的著名工匠。他受命于王,涉及一座将怪物米诺陶斯困于其中的迷宫。但……他其后激怒了王,连同其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囚禁在迷宫之中。二人收集了落下的鸟羽用蜡将其固定,制造出了“翅膀”。他们巧妙地运用翅膀成功飞出了迷宫,但……年轻的伊卡洛斯忘记了父亲的忠告,越飞越高。“接近神之飞翔”,那是体会到了万能感而做出的行为,其结果……用蜡质早出的翅膀因为太阳的高温而融化,伊卡洛斯坠落而死。在他即将死去的那一刻,他究竟在想什么,这个答案是——感受到了生命。
电影《birdman》,讲述的则是一名当代伊卡洛斯——演员瑞根的故事。这种意境在片头已经清晰地给出了:
陨落的两道火焰尾巴是伊卡洛斯燃烧的双翼。他从天空坠落,而画面一瞬间切换到主角瑞根背影处。瑞根其实就是伊卡洛斯,他对表演艺术的执着让他付出了太多代价,最终灼伤了翅膀,像流星一样从天空陨落。
1.2 电影的第二个主题,爱与被爱
片头关于Love & Beloved 那段话,是雷蒙德·卡佛作品中的名言。而什么是爱,也是戏中戏《我们提到爱时究竟说的是什么》里的主题。只不过戏中戏探讨的是男欢女爱,而电影《鸟人》探讨的是广义的爱与渴望被爱,尤其是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与渴望被爱
我们首先谈谈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
1.2.1 爱的主题——瑞根对表演艺术的热爱
观众很容易被导演精心设计的剧情所误导,对瑞根产生三个难以动摇的偏见:
失意的过气好莱坞明星
家庭与事业均陷入危机的中年人
被功利心所主导
事实上,瑞根却是一名真正热爱表演的好演员。这从好几个环节可以看出来
1.2.1.1 瑞根对表演的热爱胜过对家人的关爱
瑞根是一名戏痴。他对表演的热爱甚至超过他对家人的关爱。这一点从瑞根与女儿萨姆的关系中很容易看出,萨姆对瑞根最大的怨气在于——他总不在我的身边。
另一个更重要的证据是:瑞根如何与他的前妻离婚的?
其实瑞根和他前妻的感情非常好,好到什么地步呢,在他们最后一次结婚纪念日上,瑞根这个混蛋(asshole)在自家的床上睡了珍妮·罗斯巴赫,即便如此,他们也和解了,没有离婚。
真正离婚的原因在于,一次吵架中瑞根的前妻骂他,骂了他和歌迪·霍恩出演的一部烂喜剧,这真正的激怒了瑞根,使他向自己的妻子掷去了一把厨刀。而在一个小时之后,又空口向妻子道歉说自己如何爱她。
这不是为了说明瑞根是说谎成性的人,而是为了说明他痴迷自己的表演,究竟到了何种程度。
前妻对瑞根的爱,本来源自瑞根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本身的才华而产生的魅力。因而在瑞根向前妻讲述这次表演对他的重要性时,前妻一度忘记了离婚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种对理想的爱超过了对家人的爱,才导致前妻下决心与他离婚。
1.2.1.2 瑞根这出话剧遭遇的各种危机
瑞根排演的这场话剧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之中艰难的前进着。捋一捋这些危机,能帮助我们看出瑞根要多么努力和坚持。
第一个危机:找不到好演员。剧组里的配角男演技垃圾,而他和制片人一核对发现,熟悉的百老汇演技派居然都去出演超级英雄电影了。超级英雄电影被认为是最反艺术(主要的表演就是装腔作势,摆pose)的文化垃圾,而百老汇演艺最精湛的成员却趋之若鹜,商品经济对表演艺术的侵蚀到如此地步,只需要把现实摆出来就有足够的讽刺意味。
第二个危机:缺钱。剧组不仅没有后备资金,甚至已经付不起演员的工伤费用。他们要靠预演的售票来维持下去。
第三个危机:压不住的大牌。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又有演技又有关注度的迈克进组,却不料他疯疯癫癫肆意妄为,一次次公然搞破坏。
第四个危机:家庭危机。戒毒的女儿在剧组里混日子,缺乏父亲的照顾。而前妻来与瑞根商量,也隐隐透露女儿又有打算。在瑞根为一系列危机疲于奔命时,突然发现女儿又偷偷吸大麻了。这还没完,更可气的是那个混球迈克,不仅几次砸场,不仅欺骗媒体独揽荣誉,还搞上了自己的女儿。
第五个危机:媒体的猜疑。所有媒体都不能理解瑞根对表演艺术的追求,而把这场戏当成好莱坞过气明星为了咸鱼翻身而搞的一场个人广告。最具权威的剧评人狄金森,却在没有看表演的情况下,就将瑞根视作好莱坞烂片演员之一,扬言要毁掉这部戏。
以上是电影出现的五个主要的危机,更多就不赘述了。这些危机推动着剧情发展,让瑞根为了实现理想一次又一次付出更大的代价。
1.2.1.3 瑞根与自己虚荣心的斗争
有一件事瑞根反复对人说,但没有人愿意听。那就是瑞根曾为了追求心目中的表演艺术,主动放弃了参演Birdman 4。虽然他借此牺牲保留了对表演的真诚,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瑞根的演艺事业从此一蹶不振长达二十余年,至今为止别人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1992年的birdman上。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虚荣心膨胀到顶然后落水淬火的阵痛,都使得瑞根陷入漫长的抑郁症折磨之中,人格都发生分裂。时时在他耳边缭绕的冷酷声音,正是瑞根破碎分离出来的虚荣心,birdman。
每当瑞根的舞台剧遭遇重大危机的时候,birdman就在瑞根的脑海中出现——时而质疑瑞根如何沦落至此,时而取笑当今毫无才华的超级英雄演员,时而怀念当初的荣耀。它总在劝说瑞根放弃他那空洞的理想,放弃这场举步维艰无人问津的舞台戏。劝瑞根回到好莱坞,回到娱乐工业的产业链上去接受商品经济的加工和包装,谋求再一次大红大紫,再次焕发青春。
这个birdman甚至拥有和乔治克鲁尼一样性感的下巴,一样迷人的微笑,一样磁性的声音。言语充满了诱惑,每一次吐槽都切中要害。birdman的几次劝说都让瑞根动摇不已。
可瑞根最终也没有在挫折面前放弃,他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仍然把舞台剧坚持到底
1.2.1.4 瑞根为何如此重视这场话剧
电影导演不断用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来诱导观众,对剧情形成一条老咸鱼要翻身的刻板印象。然而导演也给了瑞根有限的机会,表达出他为何如此重视对这场话剧。
首先,由瑞根和制片人的争吵我们得知,瑞根对制片人说过这部戏意味着尊重(respect)和真实(validated),也正是用这份执着把朋友拉近了剧组之中。
瑞根和前妻的对话中,瑞根也说这是他必须把握的机会,他在做一件真正正确的事情。
为什么瑞根要拍雷蒙德·卡佛的作品?是因为还在瑞根孩提的时候,雷蒙德·卡佛因为他的一场表演送给了他一张签名鼓励的手帕。这种因努力获得的尊重,激励了瑞根追求自己人生的演艺之路。
而排一部话剧来探寻自己演艺道路的根源,意味着什么呢?
如瑞根后来对女儿所说,这是他的全部事业,是一件真正重要的事,至少对他自己重要。他终于能够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do some work that actually mean something)。
这里的事业,不是说“功利”的事业,说的是“理想”的事业。
这些话意味着现在的瑞根,真正的目的想要走出人生的迷惑,想要重新找回自己做演员的初衷,想找回当初不惜辞演birdman 时对待演艺的那份真心。由此看来,这部小小的话剧,恰是瑞根押上一切的自我救赎之路。
1.2.1.5 瑞根为这场话剧的付出与坚持
正因为这出话剧是瑞根自我救赎的最后关键,如他在酒吧对剧评女狄金森所说,他为此押上了自己的全部。当然首先是金钱。在剧组资金奇缺的情况下,他甚至想卖掉自己留给女儿的那套房子。他把一切能动用的人脉和资源都投入到了这场话剧之中。
付出尤其表现在瑞根对演好戏本身的执着上。而这种执着最为精彩的表达当然是在时代广场裸奔那一幕。在演出间隙休息的瑞根,因看到女儿和那个混蛋迈克勾搭而生气,要了根烟躲到剧场门外烦恼,却不料门突然关闭,把下一幕马上要出场的他关在门外。
瑞根脱下袍子,居然身穿一条内裤,难堪地横穿时代广场,焦急的赶回剧场,以极其丑陋尴尬的面貌出现在全体观众面前。冲突如此激烈地迸发出来,深深抓住了作为观众的我。正常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讪笑,自嘲,致歉,可瑞根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继续演下去了,裸着身子穿着内裤伸出手掌做枪,无比滑稽的形象下,却严肃而紧张地把戏继续演下去了。这惊人的一幕充分体现了瑞根对这场演出的责任感和执着。
这一系列场景,或明或暗,都反映了瑞根对演艺的热爱。这是一种广义的爱情,而且是这种爱情背后光的一面。而阴的另一面,则是所有人渴望被爱的共同焦虑。
1.2.2 渴望被爱的主题——所有角色的共同焦虑
爱的另一面是渴望被爱,这也是戏中戏《当我们提到爱时我们究竟在谈什么》的主题。戏中戏给观众呈现的剧情只有三幕:四个人在酒桌前探讨什么是爱;“劳拉”的角色在雾霭的夜幕丛林中倾诉对“尼克”和孩子的复杂心情;然后是“艾迪”最后捉奸在床,茫然自杀。
然而所有戏中戏角色的故事,都延伸到演员的生活中来。演员与戏中戏角色的重叠,让现实中的矛盾发展和舞台上的情感爆发巧妙地融为一体,亦幻亦真地表达了同一个生命主题:渴望被爱。
这是戏剧和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主要角色虽然性格迥异,却演绎着本质相通的矛盾。各个角色经历体现的矛盾同义反复,让戏剧冲突汇集到同一个问题上,而这个问题最终聚焦到主角的故事中,让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然后统一升华。
这一点,我们要从角色的身上来看
1.2.2.1 MIKE
当演员诺顿一出场我就明白这部电影会特别好看了。而角色迈克在电影里出场,也给了导演和制片人同样的振奋。我们后来看到了迈克在舞台表演上的灵感和天分,后来又惊讶地看到了迈克表现得混球(asshole)的各个方面,几乎侮辱了所有人。而迈克与萨姆相处的那几场戏,他又体现出了醉人的温柔体贴。这个角色的矛盾之处还不止于此,他在舞台上自信得爆棚,举动近乎癫狂,而在现实中却六个月不举,暗示了极度的自卑……这一切要说明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迈克这个角色是影视文艺作品中经典的角色,本不用太多分析。他拥有戏剧表演天赋的,他的表演始终因为流露出来的真诚而受到业界毫不吝惜的赞誉。
然而迈克在聚光灯下能纵情地真诚表现,而同样的真实感在尔虞我诈的现实中却不受待见。现实中的迈克是孤独的。一旦离开聚光灯,迈克就感受不到自己是谁,他只有在现实中用表演伪装成社会人,才能获得他人的接纳。否则就会因为癫狂被人厌恶
迈克的感性自我痛恨生活中的伪装,却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又恐惧孤独。结果就像生闷气的小孩子一样,不停调皮捣蛋,惹怒身边的所有人,在他人的咒骂声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迈克渴望被爱,又排斥亲密关系,其实是害怕与人越亲近,真实的自己就越被人讨厌。当迈克真实的一面被人理解并且厌恶时,他就会感到被遗弃而恐惧害怕。六个月不能勃起是这种自卑的潜意识反映。这种自卑让他习惯用才华得到他人的尊重,用社会资源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却用戏谑的姿态,不停调皮捣蛋,惹怒所有人。不被人了解,这样既不会被孤独折磨,也不会被真正遗弃。
这样的迈克已经找不着自己年轻时的真诚了
1.2.2.2 Lessely
《鸟人》中所有主要角色都会有一场突出的戏份,用尖锐的戏剧冲突衬托的强烈情绪碰撞,来刻画这个角色。莱斯利的戏份集中在第二次预演上,她差点被迈克在舞台上强奸。她的情绪随之崩溃,在哭泣的同时又要擦去眼泪一秒钟伪装出笑容上台谢幕,演员的功力让人啧啧称奇。
电影对莱斯利的情感表现比较直白,明说了她自幼的梦想就是登上百老汇的舞台表演。然而至今她尚未得到一次百老汇公演的机会。她作为女性演员,尽管付出了莫大努力,却处处得不到尊重(包括前面制片人听到她能邀请迈克时,毫不顾忌地吻了她的嘴)。
更重要的是,莱斯利从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和真正的赞美,让她完成儿时梦想。她觉得自己仍然是那个等待得到肯定的小孩子,从来没真正长大。
1.2.2.3 Laura
劳拉的戏份相对偏少,角色所经历的戏剧冲突也更直接。她和戏中戏的劳拉面对同样的问题,她们所爱的男人并非真心爱她们;她非常渴望怀上爱人的孩子,成为一个母亲。可装作满怀欣喜试探男方时,对方却面如死灰。这使得戏里戏外的劳拉感到愤怒和彷徨。
这一切都说明了劳拉这样的人是习惯于关爱他人的。她真心关心主角瑞根,也特别希望做一个母亲,在莱斯利委屈痛苦时也暧昧地安抚她;看到脆弱受伤的人就会激发出这种人的关爱欲望。
这样的劳拉,在电影中最大的不满足同样是渴望被爱。她不仅善于付出,同样渴望得到回报。她渴望瑞根的关心和尊重,想从瑞根口中听到对自己的赞许;她想成为母亲而努力了很久,可却没有上苍眷顾,身体却总不能受孕。
1.2.2.4 Sam
萨姆和迈克的存在一样,是瑞根情绪急剧变化最主要的冲突因素。迈克是瑞根真正欣赏的演员,而萨姆则是瑞根钟爱的女儿。他们俩在剧情发展中对瑞根控制欲的反叛,最终拉断了瑞根维系理性自我的那根绷紧的弦。
看过大量的电影,会觉得萨姆的角色性格并不复杂。从小父母离异对她造成比较大的打击。跟着太忙于理想的父亲,又比较少得到充分的关心。萨姆的成长少不了被嘲笑被忽视和被欺负,她的叛逆期特别叛逆,因而染上了毒瘾。通过戒毒治疗后,回到父亲身边做一些无聊的工作。而周围的人也因为她吸毒的历史窃窃私语。
萨姆的内心是非常渴望被关爱的。但她却知道,不能轻易表现出来,因为显露出来非但不能让她真正得到关爱,反而会把自己脆弱的一面暴露在周围冷漠的人眼中。走过弯路的萨姆并没有迈克那样强势的理由,她只能表现得玩世不恭麻木不仁,把自己变得隐形,才能躲过周围人对她同情也好责备也好嫌弃也好的各种审判(judgement)。
萨姆是渴望被她信任的人关爱的,尤其是她的父亲。萨姆认为他父亲做的最坏的事,就是总不在她身边。也正因为如此,当瑞根发现萨姆抽大麻时,张口第一句话“你怎么能这么对我”,却不是“你怎么能这么对自己”触动了萨姆敏感的神经,让她说出最为残酷的话,击垮了她父亲萨姆心中最后的支撑。
1.2.2.5 瑞根
于是,电影中主要角色虽然迥异,但面临的矛盾却是共通的。简单来说,在这个商品经济统治一切的时代,艺术工作者们越是迎合市场谋取成功,就越加严重地遭遇自我的断裂。功利化的理性自我过度主导下,谋求解放的感性自我被极大地压抑。一旦这种扭曲的杠杆彻底断裂时,角色的感性自我就会颠覆性地喷薄而出,呈现出鲜明的情绪表达和激烈的舞台冲突。
电影中最主要的冲突都源自同一个主题,同一种焦虑——渴望被爱。这个主题通过不同角色反复加强后,再汇聚映射到主角瑞根身上。瑞根是最渴望被爱,却最得不到世人所爱的人。
因为他在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之外,一度沾染了商品经济的原罪,他出演了超级英雄电影的鼻祖之一《birdman》,并一度大红大紫。这个曾经的辉煌形象,背离了瑞根的初衷,他在birdman 4时决定急流勇退。
然而这一点却不被任何人相信。对瑞根的各种偏见交错在一起,使得人们始终无法察觉他向往真正艺术的内心,构成了不可撼动的ignorance——这也是《鸟人》这部电影的第三个主题。让我们先探讨电影Ignorance这个主题,再回过头来看三个主题最后是怎么融汇贯通到一起的。
1.3 第三个主题,Ignorance
电影的副标题是《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通常翻译做“无知造就的意外之美”。
我英语不好,不能准确理解这个副标题的意思。但也能明白中文翻译并不能体现出它的多重含义。在我看来,副标题中的“ignorance”是电影的又一关键,它没有说明是谁对谁的ignorance,因而包含多重意义。在我看来至少有三重涵义:
1.3.1 第一重ignorance:电影中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和盲目。
如上文所说,《鸟人》的主角瑞根是一名伊卡洛斯般,真正热爱表演艺术的理想主义者。然而整部电影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真正意识到这点。
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的一切已经被商品经济价值法则的魔爪所操控,即便是所谓艺术也不能逃脱。功名利禄变成横在人眼前的小片树叶,却遮蔽了宛如泰山一般巍峨的真实存在。
瑞根曾经是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birdman》的主演,大红大紫。这遮蔽了所有人的双眼,让每一个人都不能理解瑞根对艺术的追求。
让我们简单列一下,瑞根在电影中有多少次试图向人说明自己的理想,却被人不耐烦地打断,并武断地做出结论:
1.3.1.1 采访
瑞根接受记者采访时,想认真地解释他作为一个前好莱坞影星,为何想要排演一场话剧。他试图说明,排演这场话剧和当初辞演《birdman 4》一样,都是为了共同的追求。然而他每次没说完话时就会被人打断,娱乐记者真正关心的是瑞根是否打过小猪精液美容。
1.3.1.2 与前妻第一次会面
预演被迈克搅砸了后,瑞根在他的休息室里遇到来看望他的前妻。他们有一段精彩的对话,前妻最后撂下一句话给瑞根:
前妻对瑞根说,“你从来分不清什么是爱,什么是崇拜”。这一点很戏剧性,因为这位“不懂得爱”的瑞根,正在排演的话剧恰恰是关于爱为何物的——《当我们提到爱时我们究竟在说什么》。在前妻心目中,瑞根追求的仅仅是被他人所崇拜。
1.3.1.3 街上和酒吧里的对话
迈克和瑞根在街道上精彩的对话,通过迈克的嘴再次说出了所有人对瑞根的偏见。他们始终认为瑞根是一个好莱坞过气影星,因不得志才到百老汇来,试图自己排演积攒一票声望。
而迈克自以为和好莱坞明星不同,是真正要压上自己灵魂去表演的话剧演员,他看不起瑞根,认为瑞根随时会回到电影片场去拍那些让文化走向自杀的垃圾电影,仍然有人排队去看。
瑞根明白,迈克对他好莱坞身份的敌意是他故意砸场的原因。因而瑞根在酒吧里几次想说明他的真实想法,想介绍这是一部关于什么的戏剧(what this play is about)。然而迈克从来不让瑞根说完,立刻打断瑞根,说他完全不懂戏是什么。
而迈克试图告诉瑞根的“what the play is about”,却是另一回事:预演的目的在于让剧评人做出评价,剧评人的言论决定一切,决定“what the play is about” 。一直以“押上灵魂”真诚表演自居的迈克,突然说出了这么一番功利的话语。
1.3.1.4 与萨姆的吵架
除了他们之外,女儿萨姆也对瑞根有着同样根深蒂固的偏见。瑞根和萨姆吵架的那一场,瑞根发现了女儿藏起来的大麻后愤怒地说“你怎么能对我做出这种事!”,这句话让萨姆不能忍了。萨姆感到他的父亲永远只关心他自己,却从不关心萨姆,因而激起了愤怒。
在这段对话中,瑞根最关键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事业!我终于可以做一些真正有意义(mean something)的事情。
然而即便是瑞根的女儿,也不能理解他。
萨姆说,你在拍漫画电影的时候才是有所谓“事业”的,在那之后你就被人遗忘了。而这部戏早就过时了,根本没人关心
萨姆继续说:承认吧,你演这部戏不是为了什么艺术,而是想让自己重新回到这个圈子里
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插到了瑞根的心上。连女儿也无法相信她父亲是真的在追求他对艺术的理想,认为他只是凭借话剧的广告效果,想回到好莱坞的名利场。这种残酷的偏见(ignorance)对瑞根造成了成吨的伤害。
1.3.1.5 与迈克打架
第二场预演成功之后,瑞根从报纸上读到的报道,却全在称颂迈克的演出和他勃起的下体,却完全忽视了瑞根的编导和表演。更为残酷的是,迈克接受采访时剽窃了瑞根的经历和理想,将之作为迈克自己的动人故事,向全体观众售贩一个热爱艺术的演员形象。当记者问到迈克如何看待瑞根演出时,他甚至用“和猴子跳华尔兹”来调侃。
演出的成功非但没有帮助瑞根摆脱世人的偏见,反而由舆论的舞蹈进一步加深的世人对他的成见。愤怒的瑞根忍不住找迈克打了一架,其间展现了本戏最精彩的演技之一:瑞根装作童年时和妹妹一起受到过酒鬼父亲骇人听闻的虐待,骗过了所有观众,包括号称掌握舞台真理的迈克。
瑞根的演技是如此精湛,却仍无法洗清世人对他的成见。而观众与影评人都认为充满真诚的迈克,却是一个会剽窃别人的人生来为自己赢得名誉的败类。
1.3.1.6 内裤穿越时代广场,火了
瑞根穿着一条内裤穿越时代广场,回到剧场继续演出的一幕,是最能反映他对表演的执着和责任感的。然而真正火起来的,却是瑞根内裤穿越广场的视频。短短时间里,视频点击量达到几十万,进一步超过一百万。女儿萨姆对一向轻视网络的瑞根说,不管你信不信,这就是力量。
然而在这无比强大的力量引导下,一切媒体关注的,却是前任birdman的这场疯狂“炒作”而已,如同世人关注第二场预演时迈克勃起的下体一般。戏剧本身又一次被遗忘了。
这种“ignorance”的折磨,如瑞根所说,就像勺子杀人狂不停敲他的蛋一样。
1.3.1.7 酒吧里的处决通告
最后压垮骆驼的稻草,是在酒吧里剧评人狄金森(Dick +inson)对瑞根偏执的否定。
狄金森没有看过瑞根的演出,却信誓旦旦地要用剧评毁掉瑞根的这出戏。狄金森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瑞根的敌意:瑞根只是个穿着莱卡纤维鸟人服装的好莱坞小丑……狄金森认为瑞根是好莱坞式演员的代表——通过商业电影骗钱,自以为是,抢走了舆论和观众,却毁掉了真正表演艺术生存空间的演员。他们是特权的,自私的,被宠坏的小孩,根本没有准备好去尝试真正的艺术,甚至用周末票房去衡量艺术的所谓价值。
狄金森认为瑞根只是这群好莱坞演员中的一员,装作能够自编自导自演,实际只是想通过百老汇再给自己出演一场个人广告秀而已。
狄金森的剧评声望决定了戏剧的成功与否。瑞根在失望和绝望中翻了脸,压抑着极大的怨恨向狄金森咬牙切齿地吐出了他的内心愤怒:这些剧评们只是在贴上一个又一个的标签,没有戏剧结构分析,没有主旨探讨,只是偷懒地、不要付出任何代价地给戏剧贴上标签而已。
尽管瑞根面对世人对他的ignorance(偏见和误解)咆哮出了真心所想,但狄金森的宣战还是让他对演出成功感到最后的绝望。他借酒浇愁,却越来越感到世界比酒醉的自己更加癫狂。
在垃圾堆睡了一夜之后,瑞根的抑郁症与觉悟同时到达顶点。在不知是疯癫还是大彻大悟地洗礼之后,瑞根最后登上了公演的舞台,为观众上演了最终精彩绝伦而且“真实”的表演。
1.3.1.8 第一场与最后一场公演
彻底感悟的瑞根,想清楚了一切。他认识到自己为演艺的付出与牺牲,认识到他在这种痴迷之外真正失去了什么,包括妻子和女儿以及亲情的一切美好。而他对理想的追求换来的只是无穷无尽的ignorance。他既产生了离开世界的决心,也唤醒了对亲情的留恋。
和前妻交待完后,瑞根提着真枪走上了舞台。他的心情和戏中戏里的角心情如出一辙,只是男欢女爱换成了对理想的热爱。瑞根为台下的观众奉献了一场灵肉合一的表演
瑞根说:我为什么总要求别人爱我(总在求别人爱那个执着追求表演艺术的我)
瑞根说:我只想成为你所希望那样的人,结果现在每一分钟我都在试图成为别的人,而不是成为我自己(想要讨好观众,讨好媒体,讨好舆论,却越来越迷失真正的自我)
瑞根说:你现在不爱我了,未来也不会再爱我(观众只爱看吵闹快速的爆米花电影了,已经不再爱纯粹的表演艺术了,而且未来也不会再爱了)
瑞根苦笑着说:我不存在,我不存在,我甚至不在这里(舞台上的我,观众眼里的我,都是假象。那个真正追求艺术的我,在观者的世界中已不复存在)
瑞根对迈克拔枪,吓唬地说了声:bang!(去你的迈克,你们只不过是这个世界虚张声势的一员而已)
瑞根对观众拔枪,无力地说了声:bang。(一辈子都在追求观众的认可。不过现在算了,我理解了爱与被爱,不再需要你们了。)
瑞根把手枪对阵自己的头,扣下了扳机,火焰和鲜血一同飞溅,所有人都惊呆了。
然而极荒诞的一幕场景,出现了。从来没有认可过瑞根的观众们,面对一个因绝望和觉悟交织在一起,因而自杀流血之人,没有人去施救,没有人体现出丝毫同情和自省,却都滑稽地鼓起掌来。他们至此仍以为瑞根在豁出去表演来取悦他们,这种ignorance 残酷得令人发指。
要说这种ignorance造就了什么unexpected virtue(意外的美好),那就是导致主角瑞根的精神感受和话剧角色越来越相近,表演越来越精湛,最后献出了一场灵肉合一的完美表演。
1.2.3 第三重 Ignorance ,瑞根的解脱
摆脱一切束缚,瑞根靠最完美的表演实现了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他已经满足了,如他后来在病床上对女儿所说,我已经得到了我想得到的。
意外的是瑞根没有死,他和剧中的艾迪一样,连自杀也没有成功,只是轰掉了自己的鼻子。血溅舞台却让瑞根重新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关注和声望。
然而,世人对他的“ignorance”如此结束了吗?并没有。瑞根刚刚醒来,他的制片人就赶过来告诉他好消息——他重新成为了报纸头条,man of the hour。接下来制片人说出了本该让人更为恐惧(其实让人更冷静和坚定)的预言:
这出戏(永远无法摆脱的 Ignorance ,对戏剧的真爱永远被社会的功利心所蒙蔽,不被人认识到)将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要一直演下去,在伦敦演,在巴黎演……
瑞根最大的希望是让人们爱那个对表演艺术极致追求的他,而不是浮夸的漫画形象“birdman”。为此他不惜在表演中使用真枪,奉献了真正完美的演出。而嘲讽到极致的现实是——最渴望摆脱bird man身份的瑞根,现在不仅是身份和名利,连长相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像bird man了。
整部电影一次又一次拷问瑞根对理想的真诚程度。而此时此刻是最终的考验。瑞根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来抛开名利,追求理想;现在无与伦比的名利送到眼前了,代价是重新变回那个birdman,瑞根该如何选择?
我们知道,瑞根选择了打开窗户,纵深一跃。
电影结尾,真正获得解脱的瑞根,肉体坠落地上,而灵魂得到升华(唯一结局,根本不是什么开放式结局)。电影给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面,瑞根的女儿萨姆先是焦急地看着楼下,露出一线痛苦,又似乎看见了什么,目光追踪着它随之升起,似乎听见一声鸟叫,萨姆没有一丝悲伤,仰视天空衷心高兴地微笑着。
这寓意萨姆终于体会到了瑞根的理想追求,见证了瑞根最后的灵魂升华,为他终于获得与鸟儿一般的自由而高兴。
对大众的ignorance,瑞根最终的回应也是ignorance——忽视别人对你的忽视,不受舆论和利益的束缚——于是瑞根不仅在表演上达到至臻的境界,他的灵魂也获得了真正的升华。这就是第二种“unexpected virtue”,舍身取义。
类似的涵义,类似的精神,在电影里有若干次同义反复:
1)片头的字幕,也是片尾本该出现的字幕。它即是电影中话剧里点题的台词,也是瑞根如伊卡洛斯一般陨落时,留下他所想为何的最后回答:
到这一步了,你是否已实现了你此生所求?——是的
然而你此生所求究竟为何?——能自称被爱,能感受到被爱
2)第一幕演出结束后,瑞根回到舞台,看到女儿萨姆给他送的花——“they didn't have whatever you wanted ” ,“你真正所求之物并非他们所能给予”。
还有镜子里的话:“A thing is a thing,not what is said of that thing”——事物是事物本身,并非对事物的评价。
这个道理用中国哲学家庄子的话来说,“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教人们追求自己的诚心,而不要被舆论外物所左右。瑞根真正所求是对表演艺术的热爱和欣赏,最终也完成了自己内心的实现。这一切都非舆论和赞美所能赋予
这种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 ,寄托了瑞根对爱与被爱的终极理解,最终与鸟人伊卡洛斯的命运相符合,三个主题融会贯通。
当我们作为观众,明白了电影的主旨之后,才能感受到“ the 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鸟人》这部电影给予的体验,让我想起了观看《GATTAGA》,《阳光小美女》,《21克》时内心的震撼。
1.3.3 第三重ignorance,电影观众因为偏见而导致的盲目
这部电影围绕着戏中戏——一场百老汇话剧而展开。我个人管这类电影叫镜子戏。导演试图把银幕变成一面镜子,让观众,让媒体,让影评人从电影里看到自己,同时又意识不到那就是现实中的自己。(最近有一名中国导演也在他电影里拍了类似的镜子戏——姜文的《一步之遥》,他在电影中塑造了代表媒体和舆论的王天王,以及只想“枪毙马走日”的民粹式舆论。然后他再用这些场景批评现实中看不懂《一步之遥》的观众。)
前面说过了,在《鸟人》的电影里,所有的看客,无论同事、观众、影评人还是媒体,都没意识到瑞根对表演真正的热爱。为什么都意识不到呢?因为他们都沉沦于商品经济决定的价值法则中,无论是顺从还是反抗,双眼都被功利所蒙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有趣的是,《鸟人》电影用巧妙的叙事手法,把真正的主题涵盖起来(不断打断瑞根,让他无法解释他的真心所想),而把偏见借主要角色之口呈现出来。银幕外的观众很自然地就接受了一切偏见,从而难以看懂这部讴歌理想的电影。
电影之外的观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电影里的观众给出了一模一样的“ignorance”。
这种ignorance造就了极强的扭曲力场,把现实扭曲得和电影中的世界一样戏剧性,一样可笑。
可笑在什么地方呢?可笑在大量的影评人介绍这部电影时说,“男主角曾出演蝙蝠侠1,2,却辞演了3,从此演艺之路一蹶不振。《鸟人》这部电影的成功让他重新打开局面”
或说“这是一部讲述中年危机的电影,男主角人是一名过气的好莱坞明星,人到中年遇到事业的挫折,家庭的分崩离析,他渴望通过舞台剧的成功重新挽回一切”……
与电影中的公众对主角瑞根的猜测如出一辙,现实世界的公众也没有看到瑞根(和演员们)身上理想主义的光彩,却都把他看作一个商品经济主宰之下的娱乐圈(juan)中的一名loser。现实世界的公众也看不到这部剧对人类“理想”和“真爱”的探讨,而是把它当成讲述中年危机的作品。例如百度百科的简介:
导演没有指挥现实世界的观众,而现实世界的观众就和电影中的公众一样跳起滑稽舞来,反反复复表演着对电影主题的“ignorance”(忽视和偏见)。这种ignorance不仅造就了观众奇妙的观影体验,更造就了现实与电影高度吻合的讽刺景观,也是“ignorance”带来的“unexpected virtue”奇景之
2. 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部分赏析
2.1 鸟人隐喻和陨落的流星
前面系统地谈过了,这里再提一提。birdman 在电影中有两面,一面是追求理想而陨落的伊卡洛斯,一面是商品经济打造出来的超级英雄幻象,同时也象征着与瑞根的理想剧烈冲突的虚荣心。
陨落的伊卡洛斯,在电影的开头和结尾都有出现。开头是那燃烧的双翼,结尾则是瑞根在舞台上开枪自杀后,伴随着鼓点穿越城市天空的那颗流星
2.2 自杀和水母隐喻
电影中出现了四个自杀。首先当然是戏中戏里的丈夫开枪自杀,然而失败了(枪打偏了);然后是瑞根向前妻倾吐离婚纪念日后的自杀(失败了,因为被水母蛰疼了);然后是瑞根在公演舞台上的自杀(和剧中人一样,打偏了,打飞了鼻子);最后是瑞根从医院窗户纵深一跃。
片头和片尾处都出现了海边的水母。这个场景意味着什么呢?
这个隐喻也特别有意思,不过上文没机会好好探讨。它讲的恰是人类的理想和本能的斗争。人们常常嘲笑一个自杀失败的人,死都不怕,居然怕××云云。其实这就是事实,无论是上至追求理想,还是下至结束生命,人都还要和本能做斗争。欲望的本能阻碍人成功,求生的本能甚至阻碍人死亡。战胜本能都是需要勇气的。
我认为水母隐喻的是渴望被爱的本能。瑞根去海边自杀,因为水母蛰得太疼逃上了岸。而瑞根为何总不能从世人的ignorance中解脱出来呢?因为即便世人总是忽视他的追求和努力,但他仍然对被人爱(belove)一事恋恋不舍。无论是离开舞台还是结束生命,那种无人关怀的深邃的孤独感,都是阻碍瑞根采取行动的剧痛。
这种剧痛让瑞根无法放弃他的演艺梦想,让他选择排演话剧《当我们提到爱时究竟在言说什么》,做自我救赎的最后一搏。
此外,导演似乎特别喜欢通过自杀来救赎灵魂的题材,而又特别喜欢用“水母”这个元素。在导演的作品《21克》中,威尔史密斯结束生命也是用的水母。这个我就不明白原因了。
顺便说一句,还有一个玫瑰花隐喻。瑞根最不喜欢玫瑰花,然而所有人都会给他赠送玫瑰花。这个隐喻,和他追求理想得到的却是商业上的成就一致。就不多说了。
2.3 长镜头
首先让这部电影出风头的是它出类拔萃的长镜头。一些人说拍这些长镜头就是为了炫技,没有别的价值。
我个人认为,对这部电影而言,长镜头是必须的。它讲述故事的背景,是在百老汇上演的一场话剧,通过话剧来表现这些演员对艺术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商业垃圾文化的唾弃。如果这部戏还是靠镜头剪辑拼贴而成的,本身达不到百老汇的高度,那它就首该骂的就是自己了。
我们想象舞台剧的两个特点,首先分为若干幕,每一幕都要求演员一气呵成;然后,每一幕之内的时间和空间感都是连续稳定的,只在转场时大幅跳跃。
鸟人的叙事结构正是刻意模仿话剧的,每一个长镜头就是一幕。每一幕里没有任何慢镜头、快镜头,没有剪切和跳跃,没有闪回……而是连续和稳定。转场时则刻意保持空间的连续性,忽略时间的连续性,只追求戏剧冲突的贯通延续。
由此看来,《鸟人》必须用长镜头,而且只能用长镜头,这时最合适的电影语言。更何况它让演员把难度极高的演技飙到极致,间不容发,精彩绝伦,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百老汇的舞台剧水准。
2.4 为何要用跟随和旋转镜头
瑞根其实患有抑郁症,时时刻刻被焦虑所折磨。因而电影反复使用这两种语言——角色有大量的移动,每个强烈的情绪表达都要移动到某一个固定的场景(休息室,咖啡厅,舞台),而过度性的情绪交流则意味着不停走动。
一旦走动时,就用跟随镜头,给观众灌输大量嘈杂而无意义的场景信息;角色静止时,镜头就围绕他们不断地旋转,永远无法很好地整理眼前的信息。
这是导演刻意塑造出一种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体验。把瑞根心中的焦虑映射到观众心中。观众若不能理解电影的剧情,只会在这种镜头语言下感到烦躁和晕眩。
观众若能理解电影的剧情,则这些镜头也有陈酿一般的美味,值得细细品尝。镜头语言创造了大量视觉和听觉的噪音,麻痹我们的感官,一旦镜头突然停下来,此时聚焦的人物和事件就会显得特别突出,好似万籁俱寂中的一声惊鸿。
2.5 为何要用永不休止的鼓点做背景音乐
鼓点的作用和镜头类似,都是营造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氛围,将主角瑞根等人的心境映射到我们观众身上。
瑞根剧场附近就有一个街头艺人无休止地敲着鼓。背景音乐的鼓声同时也是瑞根脑海中的幻听,反映出瑞根慢性焦虑的心境。每个人都有的幻听。我们常常走在路上,脑海里却在反复播放着某个旋律。哪一个旋律会在脑海中自动播放,与我们的心境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影视艺术使用背景音乐的原因。
当内心冲突特别剧烈时,背景的鼓点就由一个人的鼓变成了街头一群人的鼓声(瑞根穿越时代广场处出现过,也在瑞根舞台上自杀时出现了)
为何瑞根最后一次拿着真枪走上公演舞台时,过道里出现了那个敲鼓的艺人呢?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常见手法。瑞根当时的心境是过平静,就像超过沸点而没有沸腾的水一样,等待着瞬间爆炸。这种精神状态下,所有的人都会产生所想即所见(例如幻听,幻视)的错觉,若真若幻。所以敲鼓艺人出现的那一瞬间是给我们呈现瑞根的脑海感受
2.6 超能力隐喻
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出现了超能力,而且贯穿始终。每个超能力场景都是符合瑞根主观想象中的世界,直到后来两幕才用第三人的视角看到了真相(瑞根是自己在砸休息间,他是坐计程车回到剧场的)。
为什么要渲染超能力呢?我想,大概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导演有意塑造的Ignorance。因为超能力是爆米花电影最常见,已经商标化的元素。引入这个元素,能很好的诱导观众在心中建立起“超级英雄电影”的预设,从而和电影中那些误解瑞根的公众一样,被遮住双眼,看不见瑞根理想主义者的真相。这是导演用的诡计。
第二个原因,瑞根一直在遭受抑郁症的折磨。他有鼓点的幻听,有birdman的人格分裂,时时刻刻被压抑中的焦虑环绕着。超能力是他情绪爆发时的脑补,也是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在成年人中是精神病发作,在小孩中则非常常见(做手势想象自己能发出冲击波)
第三个原因,超能力的幻觉,隐喻了商业文化垃圾的那种自欺欺人和自大狂。它与birdman同时出现,反映的正是超级英雄电影里最常见的现象,让一个虚拟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无数成年人去排队付钱观看,这不本身就是一种群体精神病么?
第四个原因,对主角虚荣心的魔幻主义表现手法。中国语言评价那些虚荣性爆棚的人,说他们“飘飘然”了,正是描述膨胀的虚荣心和自负带来的一种虚假体验,让人感到自己无所不能,能飞起来,能意念摧毁事物。电影语言把这种虚荣心的体验物化,就成了拥有超能力的精神病幻觉。
2.6 各种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小结
借助《鸟人》这部电影,我们能很好地了解了解魔幻现实主义电影的表现手法。最本质的一条,电影只能给观众呈现客观世界(视觉,听觉),而魔幻现实主义则要用客观的元素去描述人的主观世界。
简单来说,无非是将人类只在脑海中才能体验到的情绪、感觉和想象,物化成电影中可以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隐喻。把一个感性的认识,比如伊卡洛斯或超级英雄式的垃圾电影,物化成一个birdman的形象。
然后是镜头语言和背景音乐。焦虑是瑞根的主要体验,于是电影就让我们看到不停旋转的镜头,听到永不停歇的鼓点。当瑞根的情绪爆发时,我们听到birdman对他说话,看到他用超能力移动砸碎物品,甚至在过道里看见本不该存在的击鼓艺人。这些幻觉被物化了摆在我们面前。
电影中魔幻的转场也是一个例子。前一秒劳拉才抽了瑞根一个巴掌,后一秒劳拉已经带着魅惑的微笑走上了预演的舞台。这种转场割裂了观众对客观世界中时间连续性的认知,是为了在两个场景切换中确保角色心境的连贯性。
我个人认为,导演的魔幻现实主义功力,比我们的姜文更强一些。姜文能把视听效果做得更好,关键场景的意境也不输于人(一步之遥的书房回忆);但要在一部电影中反复创造出这些意境,《鸟人》的导演更加随心所欲。
3 电影对现实的批判
《鸟人》这部电影有大量对现实的批判,也非常犀利。但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在批判的背后,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歌颂理想,可惜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反而只注意到了那些批判。因此批判一节,这里不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列一列,当补个漏。
批判商品经济唯利是图对文化和艺术的摧残
批判好莱坞的演员们(瑞根和狄金森的酒吧对话)
直接批判超级英雄电影
批判那些演技派演员也投身垃圾文化挣钱
批判功利价值观取代了艺术和理想的价值观
批判冷漠的大众只在意利益和知名度(尤其是对病毒视频的追捧),丧失了向艺术学习的虔诚
全文完。篇幅太大,请见谅。另外并非专业写作,只是随心所欲,难免有大量罗嗦和重复,也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