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自己打上的一个标签,就是“工具控”,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接触以及使用到各种工作来帮助我提高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工具只是我们拿来辅助工作的,一味得研究工具的使用反而本末倒置了。
看着我手机里躺着的几百个app,抽出一个周末的午后,进行了整理,留出常用的,越来越觉得使用工具,其实关键在于背后的工具思维,而不在工具的本身。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工具化思维,一开始,我只是用工具,并没有从思维层面去想为什么要使用这个工具,以至于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为了用工具而用。
后来听了一场关于运营工具的知乎live,才明白运营思维是什么,我自己后来重新内化理解为这4点。
我们使用工具的最终目的是看清楚工具背后的逻辑,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应用的时候还要思考具体的应用场景。
有些工具的使用是会付出一定成本的,包括时间、金钱成本,在学习工具的时候要考虑到会付出的成本能否带来足够的回报。
工具思维有个总的原则就是:遇到痛点,试着用工具来解决。真实场景里面,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问题,在我们之前肯定也会有人遇到过,这时候,就可以去搜索看看这个问题有没有工具可以解决。
都是做新媒体的,相信我遇到的一些问题,你们也有遇到过,我一直有个观点“用前人踩过的坑给自己填坑”。
我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做内容,以下讲的是我的一些经验,肯定专业性比课程内容差远了。
大体上,从找选题、素材搜集、找图片以及文章撰写这几个方面来说说我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怎么运用一些工具来帮助工作的。
首先是选题,做内容的都知道,选题决定了文章的一半,有时候写半天文章,选题不好,最后的数据也不会太好。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由于是日更,写一段时间就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因为每天都在输出某一个主题的文章,而输入速度是明显跟不上的,我的老大又要求每天发原创内容。
我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针对性得建立自己的选题库,毕竟不是每天都有热点,要保证内容输出的可持续性。
感觉我是一个善于做整合的人,在听课的时候,能够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方法,我会整合在一起。
比如,这里开拓选题的四种方法,BlueMC是有次在群里看小灰老师在用,web scraper 爬竞品文章是三节课里爬虫限免课里学到的,人机料法环选题树是安可老师的选题课里提到的,即刻app订阅行业资讯是听彭小六分享里学到的。
在使用工具的时候,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1.我学习这个工具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2.我从哪里学到这个工具的,源头在哪里?3.对于这个工具的用法,有更权威的方法吗?4.是否可以替代已掌握的工具?
比如,在BlueMC和web scraper的使用,一开始想着会有重复,问了第4个问题之后,发现两个工具的功能不会完全重复,可以结合起来使用。
我一般拿BlueMC来爬取竞品的历史文章,根据文章影响力的排序来寻找选题,填充选题库。而在发现BlueMC这个工具之后,web scraper就被我拿来爬取知乎的问答了,再结合Distill Web Monitor来做数据监测,看到哪些问答的曝光量比较高,知乎上浏览量大的问答都会是一个好的选题方向。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里有讲这个工具的使用场景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546814/answer/177828992
通过这样的方法,我把竞品的文章整理出来一个很大的内容库,就算是只看影响力排名高的选题也有不少,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填充了选题库。但从另一方面,这些选题都被写烂了,没什么新意,按照这个方法,找的选题,在网上同质化的内容太多了。
这时候就想起我之前学的,用人机料法环来拓宽选题思路,以树状的结构去发散思路,把多个关键词进行组合,看看能不能碰撞出新的思考,这样得出的选题,重复性就不会那么大。
在实际工作中,我也发现,关注的公众号太多了,有时候想找一些行业内的号,或者是自己关心领域的,一是比较难找,二是自己的注意力容易被别的信息分散。一直听有人说公众号怎么不出一个分类功能,既然没这功能,也可以借助第三方工具来实现。
有个app叫即刻,可以实现分类订阅关注的公众号。可以用来监测竞品或相关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免受公众号小红点的打扰。
一开始,都是确定一个选题,然后再去找素材,自己也意识到了,这样的工作顶多是在做文章的整合,称不上是在写作,于是,我就有意识得去听一些别人关于写作的分享,很多人都提到的一点是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用得最多的就是印象笔记了,很多人使用这个笔记工具,因为市面上的大多数app都支持保存到印象笔记,且可以保存微信文章。但很少有人用得好它,大多数人都是把内容一股脑得往里塞,放在里面的内容也不进行分类整理,堆在里面的仍然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我在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会有一个素材收集库,对一篇文章进行整理之后,会把素材按照故事、知识、金句、观点、图片来进行分类,并打上标签,当写文章需要哪些素材再来进行搜索,会高效很多。
但有时候,我觉得一篇文章里面的某几句话很好,但我又没有必要保存一整篇文章,这时候就可以用到一个工具叫方片,手机上有app,电脑上也有浏览器插件。主要用于碎片文字的摘录,也可以把多条摘录合并起来,同步到印象笔记里面,在碎片化内容摘录的同时,会有链接显示出素材来源,要回归到这个片段的上下文也非常方便。
有时候,会做一些内容整合的工作,可能会打开多篇文章,需要复制素材里的多段话,又或者,操作错了,想要复制剪切板之前的内容,难道要再翻回去找吗?可能还找不到了呢,这时候剪切板工具就必不可少了,win版推荐Ditto,我mac上用的是Paste
除了文字素材,还有图片素材,花瓣网肯定大家都知道。虽然可以建立自己的画板,但图片多起来了,不好做分类,也不好找。还有的时候,一篇文章里的配图风格、色调都要进行统一,就想找找看有没有一个工具能够实现这些需求。
偶然的机会在曹将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推送,推荐了一款专业设计师收集图片的软件,叫eagle,我又在少数派上搜了一下这个的使用,并把这个和花瓣结合起来使用,这个工具的主要的功能包括,可以快速导入花瓣看板,记录文件来源信息、给图片加标注、按颜色进行筛选。
在听三节课的一些课程的时候,我发现几个不同的老师,都有提到SOP这个概念,也就是标准化工作流程,工作有SOP,我就思考写作可不可以也建立一个SOP呢,把写作的流程进行固定化,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接下来讲讲我的写作流程,这里会用到两个工具,石墨文档和Trello,石墨文档是一个可以在线协同的文档软件,它的同步速度很快,并且可以进行多人协同,还有就是可以随时保存。
以前在用word的时候,得时不时保存一下,还得注意文章排版,如果遇到多人对同一篇稿件进行修改的时候,还得一篇文档发来发去。
用石墨文档就可以解决掉word这些体验不够好的地方,用表格还可以进行项目跟进,掌握协同人员的进度。
还有一个工具叫Trello,本来是一款任务管理软件,我拿来做写作的工作流,这个工具,最早是在少数派的一篇文章提及到了,我就去搜相关的使用方法,然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写作流程。
这个其实也可以推广到团队,进行团队协作,比如说,有的公众号可能是多个人负责,难道要拉个群每天讨论谁谁谁写什么吗?在这个软件上,就可以实现选题的收集、排期、任务分配、文章留存等等。
下面具体来讲一下怎么用的吧。
Trello是以看板形式呈现的,第一栏Info放的是不同应用场景的模板,我根据我的工作内容,列了三个板块,分别是文章选题、话题推送、知乎问答。
第二栏Content Idea放的是随时收集到的关于选题的想法,放在这里的也不一定写,就是有个地方可以把灵感收集起来。
第三栏Pipeline(ready to be written)是准备写的,我一周会固定好一个时间提前安排好下周的选题,一般是在周三,就从第二栏里面,对选题进行筛选,选出5篇放到这一栏里,再分别定好排期。
右边这个就是选题的模板,在做这个选题之前,对这个选题有大致的了解,为什么要写这个选题。
第四栏In Progress,我一般只放当天要写的选题,保持专注。
设置第五栏Ready to ship,是因为有的时候一天写的文章不止一篇,可能发布的时间不一样,写完还没有发的,就放在这一栏里。
最后一栏shipped,放的就是已发布的文章,在这里进行文章内容的沉淀。
不用担心文章写多了就找不到,Trello还有搜索功能,还可以分标签显示。
最重要的是这个还可以进行团队协作,可以添加成员,把具体某个看板内容分配给某个人去完成。
如果你对这个工具感兴趣,有没听懂的地方,也可以在私底下和我交流。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来讲这个写作的工作流,可以看下我发出来的文章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7YNAJ8ybCJkqdLp8BHgYA
上面讲完了内容创作、编辑排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还会遇到一些琐碎的工作,也有一些工具可以去解决,比如说文章要发布在多个平台,可以用微小宝多平台助手。
有的时候,我们对公众号后台的用户回复看到得不是那么及时,这时候可以用到一款Distill Web Monitor的浏览器插件,这个插件是一个神器,功能不止监测用户消息那么简单,谁用谁知道,有一篇知乎的问答里面提到过,可以在我发的大纲里找到。
再有就是进行自我量化,我之前有过明明在找素材,结果一刷网页就停不下来的时候,想知道一天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在哪里了,可以试试Rescue Time这个插件,让你的时间看得见。
很多项目管理都会用到甘特图去把控项目进度,做个人工作量化的时候也可以用到甘特图,用excel做就可以,不知道甘特图是什么的可以百度一下。
重点讲讲怎么提高工作效率,涉及到一些时间管理和复盘方面。
首先是日事清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当天的工作结束就要做一次清理,包括你的桌面,你的想法。
看过我的桌面就会发现,我的桌面上基本没有应用图标,想打开什么文件也不需要到文件夹里面一个个翻,用到的一个软件叫everthing,具体的使用方法可以看我发出来的链接。
https://www.jianshu.com/p/373d81a2b927
每天除了要将键盘清空外,还有就是要将想法清空,意味着需要记录下来,我是在石墨文档里做了张表格,每天写下今天完成了哪些事情?今天学到了什么?接下去有什么计划?今日素材收集、其他需要记录的备忘。
以日为单位的复盘,更容易记得自己具体某一天做了什么。再以周为单位进行回顾,更好指导下周的工作。
至于时间管理亦或是日程管理,这里推荐用滴答清单,我自己是用的omnifocus,只是这个学习成本比较高,在这里就不多做推荐了。
有一个让你保持专注工作的工具叫番茄钟,具体的使用方法是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在那25分钟内专注做一件事情。有时候写稿会拖延,我用这个工具,能够把拖着一天完成的工作,在两小时左右就搞定。
还有workflow的使用,这个就相对比较高阶了,但用好了绝对是神器,知乎上还有一些论坛里面有一些大神写的workflow有需求的话可以直接拿来用,我现在还不会自己写这个的代码,但大部分需求都能搜到。
比如我在手机上看到文章里的一段话,想作为选题放到Trello里面,复制,下拉消息框,点设置好的workflow就可以实现了,但如果我想要在这个功能之上加上一个保存来源链接这个需求,也是可以实现的,只是没人写出这个workflow,有一定基础的就可以自己写。
再来推荐几个辅助工具,讯飞听见可以实现音频转文稿,因为很多付费课程都是以音频的形式呈现,听的时候就需要边听边记录,有时候是来不及的,这个工具就可以实现边听边转成文稿,有点不好的就是这个是付费的,也在找免费的替代品。
第二个是幕布,应该是我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款软件了,用这个可以做树状结构的笔记,而且可以有无限层级,还能一键生成思维导图。
石墨文档之前提到过了,再亮眼的地方在于协同。
xmind是一款思维导图工具,我后面PPT里的思维导图,就是用这个做的,现在有两个版本,一个是xmind 8功能齐全,一个是xmind zen 颜值高比较轻量。作为一个颜控,我用工具都要看颜值。
最后推荐的这个是我最近才接触的,双拼输入法,不,也不能说最近才接触,早在两个月前,和一个同事一起写一篇稿子,她的码字速度简直碾压我,用的就是双拼,就一直想学学,到这周才开始用起来。
用了那么多年拼音输入法,突然换成双拼也是有原因的。主要原因是可以提高打字速度,降低错误率,边际成本是递减的。
比如说,我打降低这个词,原本需要打7个字母,用双拼,只用打3个字母。刚开始的时候,还在想好麻烦啊,还要记键位,我就写了张纸,打字的时候边打边看。我昨天才开始练,就写这个ppt讲稿的时候练习了一下,就把键位记住了,等熟练之后,就真的可以用“键步如飞”这个词来形容了。
以上就是我关于工具使用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