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淇的第11篇原创
前天,我推送了一篇文章,顺便转发到了几个群。其中有一个群群主是我大学室友,她带着孩子在香港读书,顺便做微商代购。
发进去不多久,室友便在群里公开回话了:「这些隐私的东西,建议不要发到群里面来。」
我的脸一下红了,只能回话说:「不好意思,已经撤回不了了,我下次不发了。另外,这个不是隐私,是我公众号的文章,公众号是对所有人开放的。」
想起室友刚开始代购时,拜托我买东西、做广告。我虽然有代购渠道,还是找了点东西跟她买。
又想想大学同住这么些年,她做事还是靠谱的,于是我不仅在朋友圈帮她写了软文,还还发到几个群里。看到有人加了她,我挺高兴能帮上忙。
此时我虽然想作出大度姿态,却还是不争气的如鲠在喉。
室友一个微信发过来,我想她应该是来安慰我了吧。
结果她说:「我的朋友圈从来不发私生活,都是转发些搞笑或实用的链接,可能是个人态度吧,我觉得我的生活没必要给别人知道,如果我想让谁知道,我会单独和他说。」
原来不是来安慰我的,是想表达我朋友圈发私生活也和她三观不一致。
的确,她的朋友圈转发的一整屏清一色的链接,比如「小林制药有哪些值得买买买?」「男女都应该戴一件银饰在身上,告诉你为什么」「食物中嘌呤含量一览表」「韩妆各大品牌官网合集,建议收藏」等,完全没有个人言论。
我更尴尬了。只好再次告知她:「公众号是类似于微博,是对陌生人开放的,我下次不会再发到你群里了。另外我的微信圈代表我个人性格,我也是分组发送,你能看到的不代表所有人都能看到。同时,如果不希望看我的朋友圈的话,我俩可以互相屏蔽。私下有什么想说的,单独微信说便是了,没关系,求同存异。」
她解释说是为了保护我,因为她的代购群鱼龙混杂,有的人甚至被她群里的男人骚扰。
我回她:「公众号不是微信号,只能看文章不能加我微信。就算加微信,我也从来不通过陌生人,不用担心。」
我一边默默的念着「一花一世界」一边默默的退了代购群,选择了先删为敬。
并非生气,只是隐约觉得这事不应该发生在朋友间。
前几天,琪琪吐槽了一件事。她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多年从不联系,但是突然很热络的问候她:「早上好,听说你马上要生宝宝了啊,注意身体哦,吃饭了没啊?」
琪琪很开心,但是也很奇怪,明明彼此都有微信,自己怀孕都已经9个月了,她怎么口气像才知道一样。接下来对方的一席话,琪琪听了就懂了。
同学说:「听说你家老公在发改委工作啊,我能不能去拜访一下啊?我现在在一家银行做对公客户经理,业务不好做啊。」
琪琪跟我们说:「根本不是来祝福我怀宝宝的,我要是没有这个老公,就是一坨狗屎,不值得一理。你说这还是朋友吗?」
今年才开始,晶晶已经收到了6个结婚喜帖,其中4个都是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联系模式都是微信问候:「在吗?还记得我吗?我今年要结婚了,你地址给我,我发个喜帖给你哦。」
晶晶说:「好想回答不在,然而微信一发朋友圈,对方肯定就知道你在,还会追问。」
她皱皱眉头:「最近买了房子很紧张啊,看到这些莫名其妙的红色炸弹,算算要付出的红包总数,我就好想做一枚勇敢的papi酱骂一通啊!」
我说:「你还是不要去的好。婚礼是为了收集祝福的,不是为了收集怨念的。你这样的心态去,就是给他们的婚礼凑个人数充个面子而已。」
晶晶没理我,自言自语说:「我得赶紧结婚,把这些朋友的钱都搞回来。」
从前联系方式只有信件或者电话的时候,朋友关系的维护都是自发、主动、相对高成本的。
低频的交流总能自然的淡化一些关系,不打电话不碰头,就参与不了对方的生活,更有甚者,换个号码便完成了一次人际关系的整理。
而微信的出现,变成了人类最短的连接,关系的维护变的更低成本也更被动,有什么比点个赞就能做朋友更简单呢?
于是顶着朋友名头的人越来越多,大家既陌生又熟悉的生活在虚拟的朋友圈里。
而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朋:指的是常相聚;友:重在志趣、三观同。所以,不聚不为朋,不同不为友。
这故事里的人,的确曾经生活有往来,如今既不聚又不同,身体和灵魂都早已没有交集。当碰上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件事时,你才会发现,保留已毫无意义。
时光流逝,环境变迁,多少旧友变陌路。不必纠结认识多少年,不必不舍曾经多么好,渐行渐远,相忘于江湖。点赞之交也没错,错在点赞之交还非期望对方做知己之事。
借此315,辨真伪,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