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聪明人与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善于将人生经历,转化为生存经验。”读书之于我,就是认知自我的过程,从对认知自我的个体属性出发,到对整体属性的规律把握。了解自己,就是最好的心灵心智的成长。
《中庸》言:“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一个受过教育具备道德的人,遵循他所处的位置去思考,去行事,不苛求本位之外的事物,不存非分之念,不做非分之想。这个“位”,不仅仅是身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而是内心信仰、原则的定位。
如果将“中庸”偏狭地理解为保持中立,万事不争,这明显与儒家学说的积极入世理念背道而驰,那如何理解“不愿乎其外”呢?面对机会,是等待天命还是积极争取?
我想起管理学硕士牛没忘同志的“过程资产”理论,自然界万物遵循能量守恒定律,摄入热量过多,就会在体内淤积脂肪而肥胖,运动燃烧脂肪,就会消耗热量保持平衡。运动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在于脂肪的燃烧,达到摄入与消耗的平衡。争取机会本身没有意义,意义在于争取过程中,心灵心智的成长。有时,过程远比结果更有意义。
面对机会,如果不争取,机会就等同于0,如若争取,机会就开始有了1的可能性。为了不确定性的1,付出100确定性的过程努力,看似吃亏,看似一个物理意义上完全不守恒,不平衡的结构,但是从意识层面,其实是平衡的,甚至是有了收获的富余。因为在努力争取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资产成长。这个资产就是心灵心智。心灵心智的成长,比获得100份圆满的结果更珍贵,更有价值。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