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原本短暂的寒假变得漫长。在漫长的假期中,读书成了最好的消遣方式。于是拿起一直不太喜欢的专业书籍,心里想着要去读一读。
翻开这本《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一看,便觉得索然无味。它既没有散文的优美也没有小说的精彩,有的只是一些专业的术语和知识,枯燥而乏味。但我还是说服自己继续读下去。
在书的总序中就看到这样一句话:“儿童学习的契机蕴含在每一分钟与身边的一草一木和人的交互中”。这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吗?而作为教师则需要不断发现和识别这些线索,并在与儿童的不断互动和互应中促进学习和课程的发展。
书中又说到:“学习故事就是为了支持儿童进一步学习而进行的评价,不是对学习结果的测评,它是形成性的,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学习故事又是在日常教育教学情境中所做的观察,是用图文的形式记录儿童学习过程的一系列‘哇’时刻或‘魔法’时刻,关注的是儿童能做的、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是儿童不能做的、欠缺的地方。”
这又使我想到我们的“个案观察记录与分析”,同样是用观察的形式记录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我们是针对孩子欠缺的地方进行评价从而达到纠正的目的。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上去改变自我,改变对儿童的观察方向。
在学习故事《卡马尔布里特喜欢她的成长档案》里,海伦老师记录了孩子阅读自己的“成长档案”的故事。老师也从孩子的行为中意识到了“成长档案”能成为孩子学习的工具。在孩子和“成长档案”的互动中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归属感。
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档案”,它作为一种家园联系沟通的方式,常常在完成填写后被我们束之高阁,等到月末要让孩子带回家时再取出来,而中间从来不去看它。却没有想到孩子对于阅读自己的“成长档案”是对过去学习的一种回忆,他们是有兴趣这样做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尝试将“成长档案”放在孩子们容易拿取的地方,把这个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
将学习故事放在孩子的“成长档案”中,并让孩子参与到学习故事的讲述和撰写中,这些能帮助老师捕捉孩子们的观点和他们的对话的思维。在学习故事《我的火山》中孩子根据搭积木的照片口述了一个故事,老师负责把它记录下来,这种由老师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学习故事能让孩子自信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和理论,还表现出了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真正体现了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不同学习情境之间建立连结》的这一章中讲到了将学习故事放在成长档案中可以与家庭、社区及儿童在其他地方的生活联结在一起。学习故事可以邀请家长一起写,让家长有机会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学习故事《这是谁干的》和《佩吉一家的海边旅行》就是来自家长的分享,这也让老师更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为家园沟通起到了更好的纽带作用。而与外面更广阔的社区联结起来也正是与我们所提倡的“走出幼儿园,走向社区”的教育理念相符。
《对学习的连续性的认识和再认识》这章节中阐述了学习故事是学习事件链中的联结环。也就是说学习故事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可以将不同事件和长期发展进程串连起来。
学习故事《新闻》和《采摘高手》就是老师从强调自然的神圣力量和毛利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不同代际间传承这个视角来撰写的。而《斯嘉的自制的库露、蝴蝶和花朵书》、《莎琳-布鲁的故事》则是让学习故事具有连续性并让连续性直观可见的两个重要案例。在故事中收集一系列的事件照片,围绕某个故事与学习者进行交流,都能连续性的记录在一连串重要的故事中。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学习故事坚持将心智倾向融入学习评价,拒绝从“他们是有缺陷的”这个视角来定位儿童。作为教师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的在学习故事中和孩子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