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和家长都特别反感孩子撒谎,童话故事中“撒谎而鼻子长的皮诺曹”“因为撒谎被狼吃掉的小孩子”,都在教育孩子不能撒谎。现实中我们也会使用一些手段来避免孩子的撒谎行为的发生。
一、撒谎不是洪水猛兽
可见,在我们家长意识中,撒谎如同洪水猛兽一样。当孩子撒谎时,我们会很紧张的想:我的孩子怎么会这样?他会不会变成一个谎话连篇的大骗子?我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坏孩子……但真实情况是,撒谎并不是严重的道德行为,只是必然的成长规律。一般情况下,撒谎的有以下发展规律。第一:说谎和欺骗是幼儿获得对自己和别人行为的认知的关键技能之一。儿童会编造谎言时,说明他们已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自己的言行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标志,是幼儿智力发育的明显进步。第二:因为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撒谎。幼儿的比较、概括和抽象的能力都较弱,不能把实际存在的事物和自己内心想象的事物清楚地区分开来,常常把想象当做现实。这种谎言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到了中、大班幼儿,撒谎的情况将逐渐减少。第三:由于虚荣而说谎。因为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第四条:为了逃避指责而撒谎。幼儿会出于自我保护,就用撒谎的办法逃避家长的惩罚。不论大人是否批评,幼儿在做错事情以后,心里总会产生压力。当他在权衡说真话与说谎话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了解到这些,我们就不会把孩子的谎言当做洪水猛兽。
二、撒谎的成长规律
(1)开始撒谎,是心理发展的表现
生活中,我们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幼儿手里拿着食物时,我们会这样逗他玩——让我吃点行不行。2岁左右的孩子,有可能会把食物背到身后,然后笑着说:“没了”,这是谎言最初的样子,也是孩子自我认知的觉醒。
(2)想象型谎言,难以区分现象与想象
想象型的谎言,一般在孩子3岁左右,他们可能会在玩具找不到的时候,说:“妈妈,我的玩具飞走了,或者说,我的玩具被怪兽偷走了。”又或者在妈妈让他刷牙的时候,他会说:“我已经刷过了。”——也许在他的想象中,他真的已经刷过了。这时候,我们家长如果能够参与到孩子想象的世界,顺着孩子的话讲,和孩子一起在他想象的世界是创编故事,不仅可以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释放,并且能够锻炼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增强亲子关系。
(3)虚荣型谎言,适当给予满足。
虚荣型谎言,一般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与同学之间有了比较,而孩子某一方面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时候,我们一方面引导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比如孩子想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因为表现不太理想,没有得到,他可能回家后告诉 家长:我今天也受表扬了,这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拆穿孩子,而是引导他:表扬不是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即使没有受到表扬,但只要我们尽力了,依然是好孩子。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孩子虚荣的背后是希望得到肯定,这时我们家长可以多给予孩子一些表扬,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棒。
又或者孩子看到同学家里的漂亮的汽车,可能会说:“这有什么,我们家的比这个更好。”这时候,父母自己要有一颗坦荡自信的心,在孩子面前不要自我贬低说:“人家爸爸有钱,我可给你买不起。”而是在没有人的时候,真诚的告诉孩子:“我们现在确实买不了这么好的车,但是即使没有车,也不妨碍我们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引导孩子接纳自己,不要看不起自己,更不要把自尊建立在吹嘘的基础。
(4)对于自卫型谎言,鼓励勇于改错。
自卫性谎言,是为了逃避惩罚或追求利益,这一类谎言从幼儿园中班或大班开始,往往随着年纪越大,需要逃避的惩罚和追求的利益越大,相应的谎言也就越大。他的表现形态一般是:打破了东西不承认、不写作业、上课偷偷说话、逃课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三、撒谎的处理原则
1.保持信任,事实与观点分离。
面对孩子撒谎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平静对待。坚定的信任孩子不是撒谎成性,不要轻易把孩子的撒谎与道德品质联系起来。对于谎言,家长学会两个步骤:一是将事实和观点分离。也就是说:孩子在撒谎,这是事实,但是如果就此认定这是一个爱撒谎的坏孩子则是我们的观点。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孩子撒谎的事实,另一方面不给孩子贴“爱撒谎”的标签,坚定的信任孩子仍然是个好孩子。二是陪着孩子寻找谎言背后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
事实和观点分离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孩子步入青春期之后,比如有的孩子会撒谎上学但却逃课去了网吧。这样的谎言会让许多家长失去理智。但,即使面对这样让家长失控的谎言,我们依然要相信孩子依然是个好孩子。我知道这很难,所以这时首先要冷静下来,然后,分两个步骤进行:一,分清事实和观点。孩子逃课去了网吧,这是事实。但是,家长觉得孩子撒谎成性或者糟糕透了,这是观点。我们要放下认为孩子不好的观点,坚定的相信孩子只是犯了错,依然是好孩子。二,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他想得到什么。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有的可能仅仅是好奇,他的伙伴这么做了,他也跟着做。这时家长需要让孩子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实,即使好奇也不能做。有的孩子可能网瘾比较厉害,在家里家长管控严,他只好逃课。这时家长要解决的问题会比较多,一是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迷恋网络?是家长陪伴太少?是追求刺激?还是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价值,只能在虚幻世界找存在感?再针对不同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
2.看到需求,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
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比如说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成绩,孩子考试没有考好的话,心中会担心家长不高兴责怪自己,于是就会骗家长说自己考试得了100分或者自己在成绩单上签名;或者不小心打碎了杯子,也会因为害怕而找一些理由来推托。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可能会出现这样现象,我们告诉孩子说:“说实话,我不打你。”可是,当孩子真的说了实话后,家长怎么做的?马上暴跳如雷,大吼着:“我就知道是你,看我不打你一顿。”这样的家庭环境,孩子撒谎是必然的,也是无法改变的。正确做法是,鼓励孩子说出真相后,不要因为他们做错事而批评责骂他们,而是首先要表扬他们的诚实,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共同承担起他们制造麻烦的后果,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再遇到同样的难题时,如何使用正确的处理方法。
而消除孩子恐惧的方法,是完全的接纳,无论孩子做的好或者不好。完全的接纳才能让孩子感受爱与肯定,这时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愿意跟随家长的脚步,做出改变。
3.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多的说教,也比不上家长的以身示范。孩子是父母的缩版,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所以会不重视孩子的意见。比如,当家长要出门却不想带孩子的时候,可能会说:你在家等着,我们回来的时候,给你买好吃的。但是当我们回来的时候,却两手空空。甚至在孩子问的时候 ,还要很生气的回答:“吃吃,就知道吃”。再比如,答应带孩子出去玩,却找一个又一个借口最后不了了之,甚至在孩子反复追问的时候,会生气的回答:“就知道玩,你作业写了没有?”这些行为,无疑在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人是可以撒谎的,甚至撒谎之后是可以推卸责任的。
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曾子,他 “杀猪教子” 的故事,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曾子和他的妻子要出门,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妻子哄孩子说:“等我回来杀猪给他吃。”回家后,曾子不顾妻子的劝阻,坚定的把猪给杀了。妻子也明白了: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应该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妻子最后不再阻止曾子,虽然看似损失了一口猪, 但是与孩子的教育相比,这么做却十分值得。
其实,不仅是撒谎行为,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隐藏着引发该行为的情绪;孩子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需求。我们千万不可按我们的思想要求甚至恐吓孩子,正如纪伯伦的《致孩子》说到的这样: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由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
虽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
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陪伴你,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爱,
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最后把《读懂孩子》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真正读懂孩子,陪伴孩子自由、健康成长,鼓励孩子走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