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艺术品。
在那一届奥斯卡,这部《国王的演讲》一口气就拿到了12项奖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令到当时势头强劲的《盗梦空间》和《社交网络》都黯然失色。
除了剧情上观众需要一些耐心解读,影片从布景、表演、摄影、配乐、剪辑等环节,都堪称电影制作的教科书。
所以说有些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像《国王的演讲》这样的片子,第一遍看剧情和表演,第二遍欣赏配乐和剪辑,第三遍看摄影和布景...
不过说真的,光是演员和他们的表演,都要看个大概两遍才足够。
1.那些英伦熟面孔
看第一遍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发现很多熟面孔。
比如男主角科林·费尔斯,人称柯林叔,《王牌特工》里的特工导师,本片饰演患有口吃的国王接班人。演口吃本来就很不容易了,他还需要演出活在国王和哥哥阴影之下的压抑感觉,but he did it,你能从他的眼睛里面感受到无穷的压力,顿时有个国王给你当,你都不愿意当的那种感觉。
和柯林叔搭戏的男配角杰弗里·拉什,人称“巴博萨船长”,不知道看惯了爆米花电影的朋友会不会认出他。其实这位澳大利亚老戏骨早在1997年就已经成为奥斯卡影帝了,演好一位语言治疗师对于他来说,那真是a piece of cake。
提名最佳女配的女主角海伦娜·伯翰·卡特,人称红皇后。当英国人看到她再次以古典造型示人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可以用一句话表达,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做TMD惊喜。
她刚开始出道的时候就是演这类高贵女人的戏路,只是后来演怪咖去了,包括《哈利波特》系列里的女黑巫斯莱斯特兰奇,《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红皇后。
她上街的时候,则是这样的。
但就是这样的她,被英国授予了大英帝国司令勋章(CBE),英女王亲自授勋。
而巧合的是,她在《国王的演讲》中,饰演的男主乔治六世的妻子,正是当今伊丽莎白女王的母亲,我们也会看到童年版的英女王。
除了海伦娜·伯翰·卡特,男主的父亲,迈克尔·刚本也是演过《哈利·波特》的英国演员(祖籍爱尔兰),人称邓布利多教授。
英女王当时还是个孩子,但大名鼎鼎的丘吉尔早已是个胖子,哈迷们肯定很眼熟,因为他就是演虫尾巴的蒂莫西·斯波。可能是虫尾巴又邪气又猥琐的形象太过深刻,许多人都表示这个丘吉尔无法接受...
男主的任性哥哥由《记忆碎片》的男主盖·皮尔斯出演,不演不知道,一演还真有几分王子的气派。
另外还有男主现实中的前女友,詹妮弗·艾莉,人称Lizzy,曾经和柯林叔在95电视剧版《傲慢与偏见》假戏成真谈过恋爱,她的母亲则是老版《蜘蛛侠》三部曲里的梅姨。
后知后觉这么多“熟悉的陌生人”之后,大概就要看第二遍认认脸了。况且里面的配乐和剪辑什么的,拿出来单独欣赏也是一流的视听享受。
2.教科书式的配乐、画面、剪辑...
《国王的演讲》开场就有着《触不可及》那般动听的钢琴曲作为配乐,一首《the king’s speech》,带出整部影片优雅而庄严的格调,钢琴负责优雅,弦乐负责庄严。
这种庄严的感觉也时刻给着男主角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弦乐会有种紧张感,呼应着他的紧张而担忧的心理。电影配乐难就难在要与剧情人物相融合。
但即便如此压力山大,他也不能失去皇室的优雅,再加上自己本身患有口吃,这座山没把他压扁就算走运了。
皇室的优雅还体现在布景上,没有任何特效,观众所看到的服装、背景,全都是由幕后团队一手一脚的人工制造,100%真实不参杂,奥斯卡的评委们都是老一辈,他们大多也喜欢这种还原电影真实性的感觉,几乎做到极致的美感,美到很多画面都可以直接截图作为桌面。
极致典雅的同时,已经没有实际权利皇室也不像《茜茜公主》那般奢华,这不仅忠于真实的历史,还有意无意中反映出皇家成员沦为“演员”的唏嘘,其中以乔治五世移交权利的一段戏最为突出。
不过皇室成员并没有因此而失去力量,《国王的演讲》又引用了多首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作为衬托。
特别是电影最高潮的演讲部分,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简直就是绝配。从一开始的紧张地缓缓进行,随着演讲的渐入佳境,到最后层层推进的情绪激昂,正好切合了战争前期的那种准备决一死战的气势。
与这首名曲同时进行的高潮部分,柯林叔和杰弗里·拉什的表演无需再提,值得再拿出来欣赏的还有这3分钟的平行剪辑。哪怕两位主演的表演再好,如果画面一直是他们俩是容易让人“腻”的,也无法表达此次演讲的历史作用。于是利用平行剪辑带出此次演讲中的工作人员、国民听众,剪切随着国王演说的程度变快且恰到好处,特别是丘吉尔这个角色给了好几次特写,历史感就增加了不知几千万公斤了。
音乐很常见,手法也常见,但如果运用的恰当好处,就能成为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作品。
《国王的演讲》就做出了这么一次教科书式的示范。
3.克服恐惧,就不要去想结果
剧情虽然是属于看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类型,但其实剧情的看头在于主角的内心变化,国王的演技也很好地呈现了出来。
对于要准备公开演讲紧张到压力山大的朋友来说,花两小时看一部《国王的演讲》可能会比花两小时熟悉演讲稿还更有效益。
因为世界上真的没有几个准备要演讲的人,压力比乔治六世更大了。如果背着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压力的口吃能够讲好3分钟的演说,那如果只是在一家公司甚至是产品发布演讲,那点紧张真的算不了什么。
因为很多时候你讲不好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或者是一个团队的事,但乔治六世讲不好,是一个国家的事。
所以电影中也有一些励志电影常见的部分,例如乔治六世反复地训练和克服自己口吃的症状。普通人只需要熟悉演讲稿,而他却还要做这样的准备。
当然更加深入的不只是克服口吃这一症状,还要克服来自全国的压力,克服来自于父亲和亲哥哥的人生阴影。
随之而来的,是恐惧。
于是如何做好这次战前演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克服恐惧的过程。
其实乔治六世担惊受怕的原因,除了童年的影响,还有就是他本身对自己缺乏自信,和太看重失败后的结果造成的。
这也许也是很多人对于某件事会感到恐惧的原因,因为要面临的后果,自己一个人很难去承担,一旦失败就很可能摧毁自己。
一旦感到害怕,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所以要如何克服呢?也许把注意力都放在事情的准备和练习上面,就像乔治六世每一天都刻苦练习一样。总而言之,不要把思绪都放在那可能根本不会发生的结果上。
与其思考能不能做好,不如思考如何尽力去做好。
当然克服恐惧并不只是这部电影的唯一主题,作为传记电影,《国王的演讲》也歌颂了乔治六世和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和“夸级别”友谊,还有一些对当时局势环境的一些“怀旧”。
所谓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往哪个主题去看也取决于观众口味和习惯什么的。给欣赏的人留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这才是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