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拖延症”,甚至是人人都可能有拖延的心理需求
通常我们说一个人拖延,是指明知道截止日期临近,却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完成的行为
还有一种拖延,发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容易被看到的“deadline”,比如发展一段关系,学习一门语言或掌握一项技能,这种拖延不易被察觉,却更深层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可能体验到遗憾和悔恨。
拖延可能带来的情绪体验有:焦虑、恐惧、内疚等,虽然拖延并不是一种医学诊断上的病症,但其背后的心理需求和动机却是复杂的。
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拖延现象:
01▼
我们从小就习惯被推动着去完成某些事情,如被催促着学习、做功课——到后来工作、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目标,我们似乎一直在做一些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的事情,而这些事并非出自内在动力,并且我们发现,当一个任务完成的时候,总还会有下一个任务,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目标或任务在那等着,于是,我们创造性的发展出了拖延。
此时的心理动力可能是:
用拖延行为与目标或下达目标的那个对象做“抗争”
为了反抗被控制、被催促
我们的潜意识需要耗尽这些为别人活着的时间
这也是我们被外包了的“功能”或“责任”
02▼
我们需要完美,需要一切准备就绪,如果觉得自己还没有100%的把握,那就不开始。如果这是有截止日期的目标,那通常是在最后的时刻,我们用冲刺一般的效率完成任务,于是在一种紧张又刺激的氛围中体验到了成就感,但残忍的是,人生的“deadline”往往被我们体验到时却可能为时已晚。
此时的心理动力可能是:
完美主义,潜意识需要回避失败的恐惧
“我没有做是因为我不努力,而不是因为我不行。”
在心理动力学中,有一个说法:
“我们形成了一些让人痛苦的习惯,是因为我们需要避开一个更大更深的痛苦”
适度的拖延是正常心理需求的表达
但如果拖延已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那需要尝试去理解拖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原因
允许自己慢慢的去打破旧有的模式
最后说说应对“拖延症“可能尝试的2个方法:
▼
1、正向反馈
当你完成了通常不喜欢的事情之后,跟着做一件很喜欢的事,用自己喜欢的行为去弱化不喜欢的行为。
2、目标分解
对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来说,过于长远的目标是阻碍自己行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可以尝试将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或几个阶段,按照难易程度一步步的去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