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从白山黑水走到春天冬天
对于迟子建,这也许是我2023年读过的最深沉的散文集了。也许更多人的印象是她笔下的白山黑水的北疆,也许鲜少有人发现,在她笔下的朴实和温厚,其实是人内心最深沉的某一个角落。也许是女性独有的细腻,她从白山黑水的北疆走过来,一路走到了冬天和春天,然后在《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写出了她的深情与温柔,在笔下回忆了她的生活与过往。
也许生活节奏太快,已经很少有人再去看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也已经很少有人关注到“每一朵花,一块儿石头都是有灵魂的”,我在以前阅读迟子建,总是被那种悲悯情怀所打动,也总是被迟子建笔下那些弱势群体深陷生活的泥淖但是依然无从挣脱却仍旧不愿意舍弃挣扎的困顿而动容。
那些带着苍凉底色的笔触,是小人物所应该面对的生活窘迫。而到了《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这里就成了一个探过了层层叠叠的生活之后,依然还是坚信现实美好的内心独白了。
全书不算多,除了与书名相同的第五章《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之外,这里的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好时光悄悄溜走》和第二章《我对黑暗的柔情》更多的是对往昔的凝望,也许之后又走过了许多岁月,但是只有这样的时光,才是让迟子建走过之后,又在悄悄驻足时开始回忆起所有。
而第三章到第五章的内容,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凝望之后再次地抬头,这里有对自己写作生活的回忆,也许谈一个作家应该怎么对这个世间感谢,也许有半夜思索时看得到与看不到的一切,还有从这个世界真实留存的足迹之后,自己应该用什么方式来拥抱他的考量,也许很多时候,我们还无法达到这个层次,却足够在这些文字里见证到一个人的生死与生命的温和宽容。
印象很深刻的文章是写给父亲的文字,在迟子建的笔下,那些曾经温暖的星火,就是家的灯光,所以她说“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因为离散是无法去避免的,虽然想要紧紧地把握住的,但是始终还是无法去找到那一道最暖和的阳光。
于是,父亲死去之后,用家乡的树木给父亲做成了棺材,迟子建看着那棺木,不由得感慨:“它用它的死亡,来拥抱他的死亡。”所谓的故乡和故事,大概也是如此,永远不会因为自己的怜悯和不舍而停下步伐,然后所能让人庆幸的就是,这个世界,多少还有温情存在,还足够让远逝的一切,都留存着光白。
在从北疆走出之后,迟子建开始游历这个世界储蓄这人间真情的所有地方,只是遗憾,城市化进程让她深深感受了这种流逝所带来的无力和悲凉,这种苍凉的底色,就是她笔下最深的感触。“统一模式的房屋,冷漠的生存空间,机械单调的生活内容”,这些都是迟子建与你我共同见到的这个人世间。
甚至,迟子建在《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不惜用这样的比喻句来写生活:“我们的周围越来越缺乏尘土的气息,我们仿佛僵尸一样被泡在福尔马林中。” 征途中的哀愁和悲凉,都将是我们内心最深沉的意蕴,在青山绿水之外,清风与明月已经是奢侈的东西的,但是先生所渴望的文字的衰微,依然是让我们应该还好好地感悟的。
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我们已经顽固地忘记了文字的力量,毕竟生活的节奏如同奔马一般飞驰,你无法把握节奏,却必须跟着它的步伐,时代的风口迭起,每一个人都渴望站上风口却依然害怕被时代狠狠地摔在地方。也许读这样的书,足够让你暂时安宁下来了吧。
水墨色的装潢,几乎没有任何花俏的设计,就是远山两方,然后再淡淡的绿色之后,是渐次浅白的山脉远远而去,除却如此就是白云缕缕罢了,在这些不同的感受之余,是一个自由和深情的作家的思考。迟子建在描述大都市时说城市是“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也许,在笔下,对生活的追溯和期许,也是这样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