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
一、散文的阅读技巧:对于一篇散文,我觉得阅读它的技巧包括我们要有主题意识、思路意识、问题意识、技巧意识。
(一)主题意识
散文虽然取材自由广泛,但是他的立意必须要明确而集中。
《我心归去》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一组散文中的一篇,总题是《访法散记》。文章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四个小节,写自己在法国圣·纳塞尔访问时的情形和感慨。作者描写了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后典型的情形:“最初几天的约会和采访热潮已经过去,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恐怕连流亡的总统或国王也概莫能外。”一个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自己的母语,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周围的一切都与你没有关系,你无法交流,这样的日子真的“ 能让人发疯”。第二部分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文章很自然地用“ 很想念家里”来过渡,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
作者说,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也无法消逝我对故乡的爱与期待,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 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全文的主题,不要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我的触及目光;不要说云天高,再高也高不过我的思维畅想;不要说家乡路很长,再长也长不过我深沉思念。走过了千山万水,乡愁是一份沉重的爱。离开故土的游子,默默将爱收藏在心底。
(二)思路意识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写自己客居巴黎的情形和孤独、寂寞、无助之感。 第二部分(5—9段):写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思考。 老师通过“从何处归”“归向何处”“归处如何”三个主问题,抓住了题目中的关键字“归”来贯穿全文,组织教学,分步进行,层层相扣,由浅入深,整个教学环节清晰明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用《归去来兮辞》的思路形式,让人觉得构课新颖,非常独特。
(三)问题意识
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注入了独特的乡情,其中不乏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学生在理解方面会有较大难度,但是袁文老师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语言的内核去感受。 为什么“但那种失望不同于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那种失望”指对故乡物质匮乏的失望,但是它是真实的存在,是我们的精神港湾,故乡能打动每一个游子的心灵,即使他们远在天涯海角,虽落寞,悲哀,孤独,漂泊,但想到自己的家园也会无比亲切,无比感怀,是游子魂牵梦萦之地。结尾句的含义是:浸透着爱的故乡才会使自己有所收获并唱出对故乡的歌。为什么“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因为只有奋斗、付出,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烙印,故乡也才会融入你的生命,让你无法释怀,不能割舍。
人会不会对自己的故乡真正失望呢?答案是否定的,失望正是对故乡的繁荣富强的期待,也就是说对故乡你可以失望得滴血,但“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因为故乡是心灵的栖息之地,是这里的土壤让自己成长。对故乡不是失望,而是在失望中含有地深沉的爱。作者从理性的高度对比异乡和故乡,点明家园之思的深层原因。此外,袁文老师还借助了追问,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了文章的哲理,明白了作者的深情。月笼江畔,空阔苍茫,一任寒露湿衣,这广阔而又模糊乡愁,从未在游子的心中消失。
(四)技巧意识:
1、运用了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文章的哲理不是单纯的说理,没有抽象的说教,而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来表达,如“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或者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描写来表达,如“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又如:“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2、运用了对比手法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物质文明发达与落后对比、孤独的“ 我”与快乐的家人的对比、旅游景区美与家乡美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他乡虽然发达,但不是故乡,我心欲归去家乡。
3、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文中有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三个“ 不是”从反面写出故乡是融入生命的一部分。极力描写家乡的不美,但为后文写家乡的美做铺垫。
四、文化审美:
提到一篇散文应该关注它的审美价值、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与自己的生命水乳交融的故乡可以使自己付出甚至失去了很多,但因其与生命不可分割,反而无法替代,无法忘怀。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