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无门关》是宋代高僧无门慧开从历代禅宗祖师的传记中选出48个公案编撰而成,用来作为门人修行的教材,并献给当时的皇帝宋理宗参悟。禅宗公案是对僧人参禅悟道过程的瞬间记录,篇幅短小,浓缩佛教义理精髓,但是令人费解。对公案的参习是僧人提高修为的辅助手段,但并非必需,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僧人印证自我修为的参照物。在公案面前,修行人的修为水平无所遁迹。不过,从古到今还是有层出不穷的人解读公案,目的我想还是为了验证自己所学,并与同道交流,以期得到提高。似也应了佛教追求“无所得”的理趣吧。在此谨对无门关的公案做个推敲,以验证所学,并回向给同道中人。
原文:
第15则 洞山三顿
云门因洞山参次,问曰:“近离甚处?”
山云:“查渡。”
门曰:“夏在甚处?”
山云:“湖南报慈。”
门曰:“几时离彼?”
山云:“八月二十五。”
门曰:“放汝三顿棒!”
山至明日却上问讯:“昨日蒙和尚放三顿棒,不知过在甚么处?”
门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山于此大悟。
无门曰:云门当时,便与本分草料,使洞山别有生机一路,家门不致寂寥。一夜在是非海里着倒,直待天明再来,又与他注破。洞山直下悟去,未是性燥。且问诸人,洞山三顿棒合吃不合吃?若道合吃,草木丛林皆合吃棒。若道不合吃,云门又成诳语。向者里明得,方与洞山出一口气。
颂曰:狮子教儿迷子诀,拟前跳踯早翻身。无端再叙当头着,前箭犹轻后箭深!
推敲:
这段公案记录了禅宗悟道过程中典型心法“疑情”的运用。洞山去云门处参访,云门问了问他近日的行程,洞山据实以答。有的参学者并不如实回答,而是当作禅机考验来应对,回答的是禅机转语。主人当然也早有准备,一场机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老实诚恳的洞山,云门当即转入禅机对话:打你三顿棍子。会晤结束。
第二天洞山又来,询问:昨天蒙和尚打了三顿棍子,不知我错在何处?
云门说:没用的饭桶!你以前去过的江西湖南,就这么去!洞山大悟。
他悟了什么呢?当然是明心见性。他见到了自己身上的佛性。他是如何见到的?
无门进行了解密:云门想把佛法传给洞山,先起了一个话头,但不说破,洞山果然是成佛的好材料,不急不燥,回去想了一夜,这便起了“疑情”。到了第二天,云门当机说法,打破他的疑情,直指人心。指出他以前参学不少地方,但都未得法。因为参禅不应外求,而以悟到自心为要。
无门提醒行人,只要悟到这个道理,就会明白这棍子打得合不合理。其实,哪里是棍子的事呢?他作颂总结心法说:狮子教小狮子迷惑对手,欲往前先往后(放汝三顿棒!)。洞山不解当头这一招(放汝三顿棒!),其实前招不如后招深(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
你悟了吗?